第一章 制造业服务化的命题<br> 美国作者萨拉·邦焦尔尼在其《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的书中,用生花的妙笔写下了一家人的动人趣事,也为中国给世界消费者带来的巨大收益、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图画。作者萨拉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她曾不得不让儿子穿68美元的“意大利”鞋;也曾为应该选择人道的“中国制造”的捕鼠器还是非人道的“美国制造”的捕鼠器而挣扎。显然,萨拉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点:在日常消费品的选择上,价廉物美是所有人的选择。<br> 目前,我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开始在东亚产业分工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全球产业链条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2008年伊始,“中国制造”已经感觉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能源原材料涨价、相关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产品质量、知识产权争端、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品牌缺失,所有矛头都集中到了我们曾经引以自豪的“世界工厂”。<br> 为此,我们一方面经济在高速度高增长地发展,一方面老百姓并没有获得高就业高收入的快乐,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二产的三产化的新问题,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br> 其实,将二产的三产化,不是我的创新,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自己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获取经济控制力。许多国际性大城市,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从高度集中的制造业模式向高度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模式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标志性产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