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家庭承包制实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农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 397.OO亿元增加到1984年的3 214.13亿元,6年间增长了1.8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57元增加到1984年的355.33元,6年问增长了2.66倍,并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高于农牧业总产值的增长。这表明:经济增长的巨大效益被农民获得。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从1978年的2.6:1降低到1984年的1.71:1(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很多学者将这一成绩归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如林毅夫测算,1978~1984年间,家庭承包制度的实施对农业生产力的贡献份额高达46.89%。①笔者认为,这一制度贡献在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提高农村资源配置的效率。
1984年以后,农业生产由高速增长陷入长期徘徊。主要表现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反弹和粮食产量下降。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由1982年的20.89%下降到1984年的14.71%,城乡差距也有1984年的1.71:1扩大到1985年的1.9:1,1989年又进一步扩大到2.3:1。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得9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又出现新一轮的高速增长,1994年曾高达32.48%。1996年以后,农村经济重新陷入新的困境之中。主要表现在:1996~2001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从1996的22.08%降低到2000年的1.95%,部分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同时,粮食总产量也一直呈现下降趋势,1996~2003年,除1998年粮食产量比上年略有增长外,其余年份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也从1996年的50 454万吨下降到2003年的43 070万吨,下降了14.64%。粮食产量的持续下降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升,从2003年底开始,我国粮食价格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作为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粮食价格的上升必然导致综合物价水平的上升,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