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23316
  • 作      者:
    王萍著
  • 出 版 社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今后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是否顺畅?“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如何实现?政府能否选择合理的机制和设计有效的政策,同时能否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这些复杂而艰巨的问题沉重地摆在了中国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面前。解决问题的途径,人们仍在探索之中。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为题,拟从实际出发,解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过程,评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宏观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等的影响,识别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分析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的潜力和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论<br>    本章主要说明全书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提出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阐明全书组织结构,综观本书的写作概貌。<br>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br>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长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所在。<br>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劳动力就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且,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在新的贸易格局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资源是否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br>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劳动力过剩是经济的重要特征。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劳动力也会相应地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劳动力过剩现象会逐步得到消除。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br>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br>1.2  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br>1.2.1  研究范围<br>1.2.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br>1.3  研究方法和数据<br>1.4  相关概念界定<br><br>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理论综述<br>2.1  国外迁移理论研究综述<br>2.1.1  主要迁移理论与模型<br>2.1.2  国外迁移理论研究的特点<br>2.2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br>2.2.1  主要理论和观点<br>2.2.2  对上述理论和观点的总结<br>2.3  比较与启示<br>2.3.1  国外主流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br>2.3.2  国内外主要理论流派在制度分析上的相对薄弱问题<br><br>第3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进程回顾<br>3.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br>3.1.1  总体进程回顾<br>3.1.2  特点<br>3.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br>3.2.1  总体进程回顾<br>3.2.2  特点<br><br>第4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因素分析<br>4.1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br>4.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br>4.1.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特征<br>4.2  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br>4.2.1  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br>4.2.2  农业生产力水平<br>4.2.3  经济势差<br>4.3  农村人口增长与劳动力剩余<br>4.3.1  不同阶段农村人口的增长<br>4.3.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变化趋势<br><br>第5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及乡城转移模式<br>5.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就业状况<br>5.1.1  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及就业情况<br>5.1.2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br>5.1.3  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比较<br>5.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特征分析<br>5.2.1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就业地域分布<br>5.2.2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就业部门分布<br>5.2.3  不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差异<br>5.2.4  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状况与非农产业就业的关系<br>5.2.5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非充分性<br>5.2.6  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表现出“永久性迁移”特征<br>5.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中存在的问题<br>5.3.1  转移不足<br>5.3.2  转移的组织方式低级化<br>5.3.3  转移巩固率低<br>5.3.4  转移产业层次低<br>5.3.5  转移存在负面社会效应<br>5.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模式<br>5.4.1  就地转移模式<br>5.4.2  异地转移模式<br><br>第6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途径分析<br>6.1.农业集约经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br>6.1.1  农业集约经营对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作用<br>6.1.2  如何搞好农业集约经营<br>6.2  农户兼业经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br>6.2.1  农村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br>6.2.2  农户兼业化发展的三个阶段<br>6.2.3  现阶段农户兼业特点<br>6.2.4  农户兼业化与农村发展<br>6.3  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br>6.3.1  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特点<br>6.3.2  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对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作用<br>6.3.3  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的发展<br>6.4  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br>6.4.1  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背景和过程<br>6.4.2  现阶段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及发展对策<br>6.4.3  发展乡镇企业的基本构想<br>6.5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br>6.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进程<br>6.5.2  中国城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br>6.5.3  加快中国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进程的对策<br>6.6  第三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br>6.6.1  第三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br>6.6.2  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br><br>第7章  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措施条件<br>7.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面临的困难<br>7.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br>7.1.2  全国总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农村人口比重高、增长快<br>7.1.3  城市失业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br>7.2  赋予农民部分土地所有权<br>7.2.1  土地制度的沿革<br>7.2.2  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br>7.2.3  借鉴土地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br>7.2.4  一个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方案<br>7.3  建立公平自由的劳动就业制度<br>7.3.1  与劳动力转移有关的劳动就业制度沿革<br>7.3.2  建立公平自由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br>7.4  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br>7.4.1  户籍制度沿革<br>7.4.2  必须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br>7.4.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户籍制度<br>7.5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br>7.5.1  中小企业发展历程简要回顾<br>7.5.2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br>7.5.3  借鉴国外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br>7.5.4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建议<br>7.6  建立城乡衔接的福利保障制度<br>7.6.1  城乡二元福利保障制度的形成<br>7.6.2  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必要性<br>7.6.3  用“三层次”社会保障模式将城乡社会保障衔接起来<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