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688058
  • 作      者:
    刘俊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作者十余年以来长期关注并倾心于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作者简介
    刘俊,男,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重庆市农业政策咨询委员等职务。长期从事社会法与房地产法的教学科研工作,公开发表科研成果近一百万字。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中国法学》、《现代法学》、《中国土地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土地所有权权利结构重构》、《流质约款的再生》、《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探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研究》、《划拨土地使用权法律问题研究》、《论土地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论土地征用权的公共性目的》、《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实践途径》等文章三十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合著十余部。主持和主研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起草省级地方法规三部,负责国际合作项目两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对土地所有权的“独占”进行解读。土地所有权,是民法体系中的一个最核心理论问题。这不仅反映在许多民法制度是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建立的,而且还反映在其他一些民法理论,也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所有权相关。作者十余年以来长期关注并倾心于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在专著《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之后观点逐渐鲜明,于《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中明确提出: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是资源时代的必然趋势,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化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土地所有权已越来越远离私法而成为社会法的权力类型。中国土地法制制度必然以使用权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利益应当还原社会。这种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的观点,经济学界亦有部分专家赞同,此不同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论断,势必引起一场重要的论争。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第一章  土地的属性
    一、土地的财产属性
    财产必须有一个确定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财产权人,它可以是某个人,也可以是某些人。没有主体,财产产生的利益无人控制,成为共享品,也就无所谓财产了。财产权人还应当具有控制其财产的权利,可以排斥其他所有人对财产的占有、支配,即排他性。土地的财产属性首先就表现为土地的可支配性。作为财产的土地必定是可以经分割而为确定的主体所控制的。反之,如大洋较深部位的土地和两极为冰雪覆盖的土地就不是财产,因为它们还没有被人类占用。海水能被占用,但在自然状态下也不能看做财产客体,因为它还不能被人类排他地使用。
    (二)土地的稀缺性
    “财产不可能简单地存在于没有人、对财产没有外在要求的地方。它也不会存在于某些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仅有一个使用者如鲁宾逊。财产权只有当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争相拥有和使用某一东西的人,因此在他们之问需要分清确认权利时才会存在。”①也就是说,稀缺性是土地构成财产的必要条件。稀缺意味着供不应求。人对土地的需求有两个层次: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前者指人类“吃”要从土地上取得粮食,从森林猎获动物,采摘果实,“住”要有山穴、草棚、瓦房乃至高楼大厦,“穿”需要采摘树皮、种植棉花,行要修路、搭桥等。后者指人类要想获得更多物质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愉悦,比如要有良好的交通和通信,同样离不开土地。由于土地天然的有限性及其不可替代性,当有限的土地供给无法再满足所有人日益膨胀的需求,就需要借助权力来明确有限土地的归属,土地因此成为强者的财产。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目标
三、基本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本书的逻辑结构

上篇
第一章 土地的属性
一、土地的财产属性
(一)土地的可支配性
(二)土地的稀缺性
(三)土地的经济效用性
二、土地资源属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二)土地的社会公益性
(三)土地的历史传承性
(四)土地的主权性
三、土地财产属性与资源属性的关系
(一)原始渔猎社会:纯粹资源属性的土地
(二)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土地财产属性与资源属性的共生
(三)工业革命之后:土地财产属性的绝对优住
(四)20世纪以来:土地作为资源性财产的回归
四、区分资源性财产与非资源性财产的法律意义

第二章 土地资源属性对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对于人与人类的生存保障
(一)土地资源的保障功能——生存权的保障
(二)土地保障对土地所有权的影响
(三)我国的土地保障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价值目标
(一)人类土地利用公平责任的思想历程
(二)土地利用公平责任的具体内容
三、土地资源属性对土地私人所有权标准的修订
(一)传统土地私有标准的迷思
(二)土地所有权的社会化——土地资源属性对土地私人所有权的矫正
(三)土地日趋国家所有——土地私人所有权矫正的结果
(四)对我国土地所有权社会化的认识
四、土地资源属性对土地所有权观念的影响
五、土地所有权与统治权

六、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上的国家公共信托责任
第三章 中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夏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二、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名田制
三、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租佃制
五、我国古代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启示

第四章 外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土地所有权制度演变
(一)古代土地所有权制度
(二)近现代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二、土地所有权的立法演变
(一)古代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立法考察
(二)中世纪土地所有权制度立法:土地所有权与利用权的分离
(三)近代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立法考察:土地所有权绝对观念的复兴
(四)20世纪以来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立法考察:土地所有权社会化大行其道
三、历史考察的归结
(一)从“所有中心”向“利用中心”的转变
(二)从“所有权绝对”向“所有权受限制”的转变
(三)土地所有权社会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
(四)土地所有权日益从多个私人或团体土地所有权向国家独占土地所有权方向发展

第五章 土地国家所有权的理论依据
一、土地财产学说概说
二、西方近代土地财富取得思想
(一)西方近代关于土地财富取得的主要思想
(二)近代西方思想史上有关土地国家所有的主要主张
(三)对土地私人所有和土地国家所有论的简要评价
三、马克思土地所有权思想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土地财富取得的主张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认识
(三)马克思土地国有化的思想
(四)对马克思土地所有权思想的非议及驳斥
四、劳动与土地国家所有权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劳动总和创造了土地的价值
(二)土地私人所有在人类特定历史阶段具有正当性

第六章 土地资源时代的土地所有权
一、土地资源时代的来临
二、私人土地所有权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

下篇
第七章 国有化: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八章 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法律制度架构
第九章 土地所有权权利结构
第十章 我国土地利用权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行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