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剖析三棱锥:寻找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立体路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302691
  • 作      者:
    陈玉川著
  • 出 版 社 :
    江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玉川,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创新与创业研究。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在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学习、研究复杂系统创新,获优秀博士后荣誉。现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近年来,先后在《系统工程》、《中国软科学》、《经济体制改革》等中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独著著作2部,参著著作2部,主持及参与研究课题1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剖析三棱锥:寻求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立体路径》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器物层、制度层、文化层以及各层之间的关系的深入分析,结合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立体路径,并提出大幅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战略。该书综合运用多种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原理,并创造性地引入系统动力学、结构方程等非线性研究方法,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该书的理论框架合理,论证缜密,资料翔实,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个区域的区位决定了该区域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该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条件,而这些自然条件又制约和决定着该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世界观、信仰等,即决定着该区域的文化基因。江苏省作为中国的一个区域,其区域文化基因既受到中国整体区位的影响,又具有本区域的区位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由于途经黄土高原经常改道,时而泛滥成灾,时而干旱少雨。这种区位特征使中国古人想方设法应对严峻的自然条件,形成中国古代的生存型实用文化。开始时主要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每种技术的产生都是为了实用,后来这种思想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另外,中国平原面积广大,适宜农耕,致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农业生产存在季节规律,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等待的心理和慢节奏的生活,缺乏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农业技术因循守旧,发展缓慢。
    而日本就不一样。日本是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又位于火山地震带,几乎每年都有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日本每年水稻收割前后都有大的台风,使日本人必须赶在台风前将水稻收割完毕,否则,农民一年的劳动将可能毁于台风自然灾害。这种情况形成了日本人干事快捷的习惯。
    区位差异也是美国硅谷地区和128公路地区之间技术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硅谷地区东部是旧金山海岸的一条狭长的地带,西部是圣克鲁斯山的丘陵。这种半岛形成的天然界限缩短了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它们之间频繁的、非正式的交流,从而保证了该地区快速的发展。在地理挑战和科技前沿挑战的共同推动下,美国西部先驱者们开创了稳妥可靠、行之有效的技术文化。而马萨诸塞州的科技公司广泛分布于128公路地区两侧,并逐步扩散到外围地带和洲际公路495附近,被森林、湖泊和高速公路分隔开。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
1.3.1 区域创新能力器物层研究的理论综述
1.3.2 区域创新能力制度层研究的理论综述
1.3.3 区域创新能力文化层研究的理论综述
1.3.4 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框架体系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体系

2 区域创新主体核心层与支撑层创新能力
2.1 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
2.1.1 区域创新能力的总体状况
2.1.2 区域创新主体核心层创新能力的现状
2.1.3 区域创新主体支撑层创新能力的现状
2.1.4 区域创新绩效的现状
2.2 区域创新能力器物层的结构
2.2.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2.2 模型的检验与评估
2.2.3 对模型仿真结果的分析
2.3 区域创新主体核心层的创新能力
2.3.1 企业创新战略决策能力
2.3.2 区域R&D能力
2.3.3 区域创新主体核心层的创新能力
2.4 区域创新主体支撑层的创新能力
2.4.1 风险投资能力
2.4.2 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2.4.3 人才支撑能力
2.4.4 区域创新主体支撑层的创新能力
2.5 小结

3 区域创新主体的自组织创新能力
3.1 区域创新主体的集群创新能力
3.1.1 区域产业集群的双层互动创新机制
3.1.2 区域产业集群的现状
3.1.3 区域产业集群核心层的创新能力
3.1.4 区域产业集群支撑层的创新能力
3.2 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接链能力
3.2.1 研究区域产业链创新能力的意义
3.2.2 区域产业链的类型
3.2.3 区域线状产业链的创新能力
3.2.4 区域网状产业链的创新能力
3.2.5 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接链能力
3.3 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结网能力
3.3.1 区域创新主体创新结网能力的含义
3.3.2 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结网路径
3.3.3 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结网能力
3.4 小结

4 区域创新能力制度层
4.1 区域创新能力制度层的含义
4.2 区域创新能力制度层的结构
4.2.1 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4.2.2 研究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区域创新主体核心层制度
4.3.1 企业家制度
4.3.2 研发(R&D)制度
4.4 区域创新主体支撑层制度
4.4.1 创新融资制度
4.4.2 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制度
4.4.3 科研与教育制度
4.5 小结

5 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文化基因
5.1 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文化基因的含义
5.2 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文化基因的结构
5.2.1 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区域创新主体的核心层文化基因
5.3.1 企业家文化基因
5.3.2 R&D文化基因
5.4 区域创新主体的支撑层文化基因
5.4.1 风险投资文化基因
5.4.2 教育文化基因
5.4.3 技术中介文化基因
5.5 区域文化基因形成的根源
5.5.1 区位对区域文化基因的影响
5.5.2 区域关键人物对区域文化基因的影响
5.5.3 区域历史对区域文化基因的影响
5.5.4 区域之间文化交流对区域文化基因的影响
5.5.5 区域文化基因形成的根源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意义
5.6 小结

6 区域创新能力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6.1 区域创新能力各层次的匹配性
6.1.1 企业创新战略决策能力各层次的匹配性
6.1.2 R&D能力各层次的匹配性
6.1.3 风险投资能力各层次的匹配性
6.1.4 技术中介服务能力各层次的匹配性
6.1.5 人才支撑能力各层次的匹配性
6.2 区域创新主体在各层次中地位的差异性
6.2.1 区域创新主体核心层在各层次中地位的差异性
6.2.2 区域创新主体支撑层在各层次中地位的差异性
6.3 小结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