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有一种力量:转型社会的法治细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35501
  • 作      者:
    李奋飞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奋飞,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多元化纠纷解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曾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政法论坛》、《法学》、《法学家》、《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中国检察官》、《法学家茶座》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七十余篇,出版法学著作和法学教材十余部。主要著作有:《失灵——中国刑事程序的当代命运》(上海三联书店,2009)、《(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精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意识到这种规则和实践的断裂之后,奋飞博士没有选择“制度完善”、“立法建议”之类的思考模式。近年来,据我对他的了解,对此种研究模式,他越来越持怀疑的态度。也因此,他才采取了乍看起来有些“中庸”的进路。比如,他建议,执法者应该通过打造“影响性案件”,使其成为重建中国司法信任的窗口。他甚至坚信,每一个影响性案件,都可以演绎出当代的“徙木立信”!
展开
精彩书评
    我喜欢读奋飞的文章,他以学术理性分析与民众生活有关的法律问题,以细腻的文风表达法治的现实,充满着学者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法治既是崇高的目标,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时常显得大而无当,它需要更多的细节来填充。我经常跟同学们讲,学习法律的人应当重视细节,要学会从细节中体会法治的真谛。细节是法治的血肉,有了细节,法治才能润泽饱满。本书展示的诸多法治细节,对打造法治的中国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完此书,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同本书的书名“有一种力量”所展示的,正是缺乏有效制衡的“法外权力”粗暴地进入了“司法场域”,才致使不少社会关注的案件按照“权力逻辑”而不是“法律逻辑”发展。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包含了作者对近年来发生的诸多“影响性案件”的观察和思考,它不仅展示了一个法律人热切的人文关怀,展示了法律人在复杂形势下固守法治信仰的可贵品质,而且还为人们在具体时点上认识、评价和推进法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启示。
    ——张志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奋飞的《失灵》时,我就已经感受到,他的研究惯于从典型案件和日常生活中捕捉和提炼问题,并善于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展现自己的专业精神和独立思考。读完本书,我的这个感受更为强烈。这一篇篇对具有轰动效应的公共事件的分析,一次次对影响性诉讼案例的思考,都蕴藏着奋飞要着力表达的东西——通过对转型社会法治细节的关注,来阐释我国法治进步的力量。
    ——王新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精彩书摘
    由此看来,要铲除刑讯逼供这个“毒瘤”,除了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各种针对侦查权的监控制度,除了在理念上要对“刑讯之恶”形成共识,还必须努力铲除“合法伤害权”生存繁衍的空间,从而让“合法伤害权”不再合法。而要铲除“合法伤害权”生存繁衍的空间,目前看来,至少应该做到这样几点:
    第一,要降低地方各级公安局长的政治地位,尤其是不应再继续担任政法委书记;
    第二,如果我们暂时不能-如一些学者所建议的那样——取消地方各级政法委员会的话,那么至少应该重新界定它的职责,尤其不应再对任何案件进行任何形式的协调(根据《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加强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工作的通知》(1995年6月7日),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的职责任务主要有以下十条:(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部署,同意政法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二)对一定时期内的政法工作作出全局性部署,并督促贯彻落实;(三)组织协调指导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四)检查政法部门执行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情况,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严肃执法、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五)大力支持和严格监督政法各部门依法行使职权,指导和协调政法各部门在依法相互制约的同时密切配合,督促、推动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研究协调有争议的重大、疑难案件;(六)组织、协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七)组织推动政法战线的调查研究工作,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探索政法工作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加强政法工作;(八)研究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措施,协助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考察、管理政法部门的领导干部;(九)指导下级政法委员会的工作;(十)办理党委和上级政法委员会交办的其它事项。)
展开
目录
序(陈卫东)
致谢
第一章 法律职业
1.法律人的风度
2.中国需要更多“非暴力沟通
3.裁判者靠什么认知事实
4.应该怎样看待刑辩律师的作用
5.有一种力量
6.让中国律师走向自治
7.法院体制如何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8.监督者咋成了被监督者的“马仔”?
9.《准则》的生命在于厉行
10.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如何实现良性互动
11.一个与回避制度有关的真实故事
12.司法工作的“和谐”之路
13.派出所是如何“摆平”纠纷的

第二章 法律信任
14.法律如何被信仰-一桩小案的启示
15.法律兴亡,“我”的责任
16.信访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17.“潜规则”与“土政策
18.守着公共权力的最后底线
19.司法如何赢得公众信任
20.“千人下跪求见市长事件”三问
21.“上访”总比“绝望”好

第三章 法律评论
22.影响性个案打造法治中国
23.从邓玉娇案看正当防卫的司法证明
24.“流血拆迁”为哪般?
25.打造“铁案”不能回避程序裁判
26.“审”完不“判”,在等什么?
27.在哪儿审判“李庄案”更为合适?
28.刑讯逼供与破窗理论
29.看守所内的暴力为什么久盛不衰?
30.让“合法伤害权”不再合法
31.莫让“进一步调查”不了了之
32.拿什么来终结“诽谤政府案
33.“彭宇案”:我们该反思什么?
34.从“贵州枪案”看“警民关系
35.“南平惨案”与“价值多元
36.让禁止强迫自证其罪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四章 身边法律
37.中国引入陪审团制度的障碍在哪里?
38.检察官的客观义务之我见
39.半斤白酒与一滴敌敌畏
40.制度的缝隙靠什么来填充?
41.宪法的权威与人民的尊严
42.刑事诉讼立法应“拒绝崇高
43.从“民告官”走向“官告民
44.人们因何聘请律师
45.“逮捕”无法承受之重
46.反腐败需要新思维
47.保障人权和控制犯罪血脉相连
48.“旁听证”不死,审判公开难活
49.“温水煮青娃”的悲剧是如何酿成的
50.体育比赛与程序制裁
代后记:有一种力量叫时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