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的定义
“蓝领”和“白领”这两个词,在书中多用于对打工者、劳工、农民工的指称。“打工者(农民工)”这个词,最能代表、最能反映出打工者的现实状况,所以,不能不对这个词作出专门的说明,以便大家理解“打工者”这个词的本质。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沿海城市工厂的兴起,出现了“打工仔”、“打工妹”、“打工的”等称呼,到90年代演变成了“农民工”一词。随后一段时期演化成多种同义不同名的称呼,如打工的、劳务工、外来工、临时工、临聘人员、合同工、蓝领、白领、农民工、员工、职员、工人、职工和劳动者等,这些词语,在本书中都泛指一个意思,即离开家乡到城市(镇)打工的打工者、蓝领、白领和农民工。
我一直好奇地想知道,“农民工”这个词,是谁第一个使用的,当时使用这个词时,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想法,有什么样的背景故事。通过网络搜索和圈内人士咨询,没有找到确实的信息。
农民工的定义是什么呢?我归纳了一下,大约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就是农民工。
二、农村户籍的人到城市(镇)以务工谋生的就是农民工。但这种说法将一些非农户籍的劳务工、临时工、合同工、外来工等排除了,而这些人的政治权利、经济状况与农村户籍的农民工状况是一样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不如农民工,因为,城镇户籍的打工者在户籍家乡所在地没有农业土地,他们不拥有农民工回家乡务农的退路。
三、凡是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政治权利、经济状况与工人或市民不具有同等权利和权益的劳动者,都是农民工。
有意思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244页对“打工”这词的解释是:“做工的(多指临时的)”。而对于今天的打工群体来说,“临时”的意思可能就是30年、三代人。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农民工”这个词。我们的劳动体制,将劳动者分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就是坐办公室的干部、管理人员,体力劳动者就是干活出苦力的。90年代后,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出现了“农民工”一词,字面意思是指进城打工的农民。而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是,进城务工干着和过去工人一样的活,但却得不着工人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
大学生也是打工者(农民工)?
为什么说大学生也是农民工呢?
如果说在2000年以前,打工者是指农民工群体的话,那么,2000年以后,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中专生毕业后,事实上在生存状态、工资收入、工作权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农民工群体的打工境况几乎完全相同,与农民工一样没有保障,而且,一些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不如一些农民工有保障,如大学生没有工厂需求的实际技能,没有工作经验,也不具有工厂基层的管理经验,同老农民工相比没有实操能力,同新农民工相比又难以从生产线普工岗位做起。这主要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劳资关系失衡造成的。大学生打工者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主流,但大学生成为“农民工”却成为越来越明显的问题,他们是兜里揣着大学文凭的“农民工”。
所以,在一些大学生和农民工的打工状况同质的情况下,说大学生就是打工者(农民工),是现实状况,完全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