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股权结构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350210
  • 作      者:
    张天阳著
  • 出 版 社 :
    曁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天阳,男,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副教授。获湖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经济系主任、珠江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财务管理与公司治理。2005年至今,出版专著有《公司财务管理研究》、《基于股权结构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研究》,编著教材3部,在《财经理论与实践》、《会计之友》、《财会研究》、《财会通讯》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其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3项,在教学方面先后主讲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治理、货币金融学等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不断壮大,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经过改制成为公众公司,陆续在我国及海外证券市场挂牌上市,这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国退民进”改革的背景下,民营上市公司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大股东控制,而民营上市公司与非民营上市公司相比,从所有权结构和控制结构看,股权集中度更高,亦存在“一股独大”现象,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更大,最终控制人多采用金字塔控制结构以层层放大控制权,用较少的投资控制较多的企业股份;从内部治理机制看,民营上市公司的家族控制或关键人控制现象更明显,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屡见不鲜;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看,民营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往往超越内部控制,独断专行,内部控制机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风险膨胀;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看,民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情况总体上比非民营上市公司更为严重。上述情况导致民营上市公司业绩恶化,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化改革进程的顺利进行,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基于股权结构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企业理论和财务理论为依据,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并论证了产权、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产权制度指导和规范企业的产权安排,企业的产权安排形成企业的股权结构,并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进而影响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治理绩效。在此基础上,《基于股权结构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研究》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控制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公司治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指明了公司治理改革的方向。接着分析了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方式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实证检验了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然后探讨了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与财务治理(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并重点研究了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经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方式是决定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金字塔控制结构使得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加大了公司治理的难度,降低了公司治理的效率;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关键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核心代理问题,在法制不健全,外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权谋取私人收益,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降低了公司价值;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以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高度分离不利于公司价值的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高,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就越强,其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程度就越大;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而当前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不健全,运行环境差,隐藏的风险大。
    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完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必须从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强化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三个方面人手。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分散化和外部化;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股权结构上堵住漏洞,增加控制结构和现金流向的透明度;完善董事会制度,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加强公司治理文化建设,强化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诚信意识。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包括:完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培育和完善经理人市场。强化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包括: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强化法律监督;强化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推行投资者关系管理(IRM)。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0.3  文献综述
    0.3.1 国内相关文献
    近年来,国内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现将有关文献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0.3.1.1 我国转型时期公司治理机制的特征
    陈信元、朱红军(2007)认为,我国转型时期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以下特征:①政府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政府既作为社会管理者,又作为公司大股东,从制度的安排及实践活动方面不断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决议要获得政府的审批,政府直接任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使股东大会选举流于形式,让国有上市公司承担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等。②对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护不足。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当中,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凭借其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不断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我国政府并未出台相关的法律,对此一直都不予立案,许多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制度一直没有实施。③大股东完全拥有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主要表现在: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绝对或相对控制的持股比例,以及通过高级管理人员的派出形成的人事控制。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一股独大”现象在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由大股东控制的董事数量在董事会中占据多数,导致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中存在严重的“一言堂”现象,中小股东难以对大股东进行有效制衡。这种机制安排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展开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研究意义
0.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0.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0.3 文献综述
0.3.1 国内相关文献
0.3.2 国外相关文献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本书结构

0.6 本书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0.6.1 本书的创新点
0.6.2 研究的不足及原因

1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1.1 公司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1.1.1 公司治理的内涵
1.1.2 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1.2 公司治理机制
1.2.1 激励机制
1.2.2 制衡机制
1.2.3 决策机制
1.2.4 约束机制

1.3 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1.3.1 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因素
1.3.2 公司治理模式的一般形式与特点
1.3.3 公司治理模式的演化趋势

1.4 公司治理的理论依据与评析
1.4.1 公司治理的理论依据
1.4.2 公司治理理论依据的评析
2 产权制度、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3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控制方式
4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
5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治理
6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7 完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与本书有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