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虚拟企业的性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39877
  • 作      者:
    王拓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虚拟企业的性质研究》试图在某些方面弥补目前虚拟企业理论研究的不足,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虚拟企业为什么会存在,边界是如何确定的;二是虚拟企业治理结构怎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环境不确定的加剧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蓬勃兴起,全球范围内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积极探索虚拟企业的构建和经营。在我国,虚拟企业也已崭露头角,有越来越多的可观察到的案例。有人预言,虚拟企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组织形式。无论是虚拟企业的实践还是虚拟企业的理论研究都还是近10余年的事情,人们对虚拟企业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甚少,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加以解释。特别是对虚拟企业的性质、虚拟企业的治理结构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必须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从研究现状来看,虚拟企业理论尚处初创阶段,人们似乎更侧重于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经济学解释较少,留有许多空白。
展开
精彩书摘
    2 企业组织的起源与演进:历史概观性描述<br>    人类社会从来就不是霍布斯式的丛林①,在任何时点上的任何社会,只要是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的社会,都不是由完全原子化的个人构成的,而是存在大量的、各式各样的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是组织的发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依次产生家庭、市场、国家、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的过程。企业组织的产生是人类经济组织的一次重大演进,因此,对企业组织的研究必须像马克思那样有大的历史视野。企业是一个逻辑性的概念,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同时,企业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企业,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在考察人类经济组织演化轨迹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历史归纳,以便对企业有一个直接而又客观的认识。
展开
目录
摘要<br>1 导论<br>1.1 为什么要研究虚拟企业<br>1.2 研究思路<br>1.3 研究方法<br>1.3.1 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br>1.3.2 整体分析与个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br>1.3.3 比较分析方法<br><br>2 企业组织的起源与演进:历史概观性描述<br>2.1 经济组织的起源与演进<br>2.1.1 组织的概念和组织演进的特征<br>2.1.2 经济组织演进的轨迹<br><br>2.2 企业组织的起源与演进<br>2.2.1 企业组织的起源<br>2.2.2 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演进<br>2.2.3 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演进<br>2.2.4 实体企业的贡献与缺陷<br><br>2.3 虚拟企业的兴起<br>2.3.1 虚拟企业概念的提出<br>2.3.2 国内外虚拟企业发展状况<br>2.3.3 虚拟企业兴起的背景和动因<br><br>2.4 小结<br><br>3 传统企业理论到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性质的文献综述<br>3.1 企业理论的文献回顾<br>3.1.1 古典理论对企业的认识<br>3.1.2 新古典理论对企业的认识<br>3.1.3 马克思对企业的认识<br>3.1.4 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性质的解释<br><br>3.2 虚拟企业理论的文献回顾<br>3.2.1 虚拟企业定义的文献回顾<br>3.2.2 虚拟企业性质的文献回顾<br><br>3.3 简要评论<br>3.4 本文研究的理论起点<br>3.4.1 交易成本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br>3.4.2 企业知识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br><br>4 虚拟企业的定义与类型<br>4.1 虚拟企业的定义<br>4.1.1 对已有定义的分析<br>4.1.2 虚拟企业的经济学定义<br>4.1.3 虚拟企业与相关概念的区别<br><br>4.2 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市场组织的特征比较<br>4.2.1 契约特征比较<br>4.2.2 组织调节特征比较<br>4.2.3 组织边界特征比较<br><br>4.3 虚拟企业的类型<br>4.3.1 机构虚拟型(或空间虚拟型)<br>4.3.2 功能(资源)虚拟型<br>4.3.3 划分虚拟企业类型的意义<br><br>4.4 小结<br><br>5 虚拟企业的性质<br>5.1 企业性质的二维性<br>5.2 虚拟企业:互补性核心知识的虚拟集合体<br>5.2.1 核心知识的界定<br>5.2.2 企业层次的知识分工与虚拟企业<br>5.2.3 知识路径依赖与虚拟企业<br>5.2.4 知识能力过剩与虚拟企业<br><br>5.3 虚拟企业:准市场性企业<br>5.3.1 中间体组织<br>5.3.2 准市场性企业<br>5.3.3 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与虚拟企业的出现<br><br>5.4 虚拟企业的效率边界<br>5.4.1 资产专用性与虚拟企业边界<br>5.4.2 知识与虚拟企业边界<br>5.4.3 不确定性与虚拟企业边界<br>5.4.4 交易频率与虚拟企业边界<br><br>5.5 小结<br><br>6 虚拟企业的治理结构<br>6.1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br>6.2 虚拟企业的共同治理模式<br>6.3 虚拟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br>6.4 虚拟企业共同治理的信任机制<br>6.4.1 信任是虚拟企业共同治理的基础<br>6.4.2 信任的要因<br>6.4.3 信任的类型<br>6.4.4 建立信任机制的措施<br><br>6.5 虚拟企业共同治理的信任保障机制<br>6.5.1 声誉机制<br>6.5.2 合同<br>6.6 小结<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