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的公理化诠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48497
  • 作      者:
    甘筱青等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甘筱青,(1956—),男,江西樟树人。清华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留学法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昌大学副校长,现任九江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孔子学院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江西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科学通报》《数学研究和评论》《管理学报》等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部论著。积极参与创建了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和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
展开
内容介绍
  《<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修订版)》是记录中国古代思想家与哲学家孔子及其门生言行的一部著作,影响十分深远。《<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修订版)》用公理化的方法诠释《论语》,在遵循原意的基础上作出基本假设、定义、公理并进行命题推理,突出了《论语》思想的逻辑体系,也有助于人们准确地把握孔子思想。
展开
精彩书摘
  证明:第一,从人的自然性来说,都有“好人…‘恶人”的动机。而为仁者则能从实现义(中庸)的角度对之加以调节,使之提升为一种是非观念,并以此来区分“好”什么样的人和“恶”什么样的人,并如何对待所“好”和所“恶”的人。同时,为仁者也能在明辨是非并区分好人、恶人的基础上坚持“仁”,具有正直的品德。
  第二,根据公理A3,为仁者心安,因此无怨无忧。
  第三,据定义D3,为仁必须调节好自己的动机以合乎礼,并且尽心尽力地做好。根据礼所规定的各种行为,这就是忠。又据定义D9,“知”是对外界信息及传统价值的了解、判断的能力及对传统价值的体验。如果缺乏“知”,则难以判断自己需要调节约束的内容,也难以判别需要对他人、社会、自然界体谅和尊重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难以达到仁的要求。最后,要做到仁,就要自觉地克制一些自然性或社会性所带来不合乎义的基本动机。因此为仁必须首先能战胜自己的内心,这也就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第四,一事当前,总不免牵涉到一些人。据定义D3,为仁者总是能体谅别人,先替别人着想,自己先把困难的部分做了,最后才去享受收获的成果。如果时时讲索取,就违背了这一原则,不是崇尚道德的表现。
  第五,多嘴多舌的人有两类:一类是本人并没有什么私欲,只是对自己缺乏约束,信口开河。这类人谈不上克己复礼。另一类人则或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摇唇鼓舌;或是有错不认,通过花言巧语来文过饰非。这样做不可能使自己心安。反过来,据命题T1-12,每一种为仁的行动都有其困难的一面,要用语言迅速地把它表达清楚也是不容易的。因此,言语表达体现真实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状态以及言行一致,也是为仁的必要条件。
  例证和说明:这个命题指出,“知”是为仁的必备要素,而所谓的仁者,绝不是后代人所认为的“腐儒”,迂腐而不明事理。《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两次说“未知,焉得仁”,这句话历来有不同解释。一种解释说:“不知道,哪里算得上仁?”而班固、王充等人都解释为“未得为智人,焉为仁人?”也就是说:“连有智之人都算不上,哪里算得上仁人?”《论语》说“不知道”,通常作“不知”,不作“未知”,因此班固、王充等人的解释是合理的,而参考《论语》其他条目,孔子也是高度肯定“智”的。孑L子用这句话评价了两个人。子张问:“令尹子文三次做了令尹这样的大官,也没有露出得意之色;三次被解职,却没有表现出失落的样子。每次交接,总把自己为政的事情仔细告诉接手的人,他怎么样?”夫子说:“这够得上忠的标准了。”
  ……
展开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基本假设、定义、公理
第三章 立德篇
第四章 从政篇
第五章 为学篇
第六章 养性篇
主要参考文献
跋一:公理与普世价值
跋二:文理交融的一种新视角
后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