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大西洋世界,战争期间政治经济的变革确实影响深远。任何地方的老规则都发生了冲突,争斗的社会党派被套上国家控制的缰绳,市场大幅度缩小,公共事务领域戏剧性地膨胀。但是有时候提出的观点--战争是公共福利最好的朋友和最主要的历史推动力,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重要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斗争的经济化。如果胜利像普法战争那样迅速,也就是德国战争计划者希望复制的结果,那么这场战争根本不会给社会政治带来任何影响。因为双方陷入僵持阶段,机动性战争转变为生产性和物资装备性战争,这成为决定区别的关键。在1914年秋天,法国陆军部要求每天生产100,000枚火炮炮弹,到了1918年初,因为部队仍然陷在战壕中,陆军每天需要的炮弹是278,000枚。战争物资的超强生产需要迫使交战国政府越来越深地卷入经济控制、物资和劳工组织,最终是社会改良--为了保持生产机器的正常运转。最先出现的是供应组织。自从国有制的军事用途在1870年明朗以后,德国就一直在购买铁路系统。在英国和法国,私人所有的铁路系统在宣战后几天内就处于政府管理之下。煤炭、食品、船运迟早要纳入国家控制之中,因为计划者在努力解决分配问题。为确保原材料供应和战争物资生产的优先权,涉及到关键性战争物资的命令型经济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出现,在德国非常迅速,英国和法国则有些犹豫。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设置负责这个任务的政府机构。在缺乏现有国家机构的情况下,大批商人涌进柏林、巴黎、伦敦和华盛顿来负责战争经济公司和战争生产委员会,他们运用国家权威发布指令。战争爆发时草率营造的经济控制体系往往被认为效率不如战争系统化外表显示的那么高。在战争经济委员会内部,商280人一政府官员眼睛盯着自己的利益讨价还价时,就像在市场中的表现一样。
……
展开
——罗杰斯一斯塔尔,《华盛顿时报》
“该书和我从前阅读的书都不一样,要求读者用新眼光看待熟悉的问题。深厚的学术功底、优美的文笔肯定让它成为传世佳作。”
——阿兰·布林克利,哥伦比亚大学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大书。这里,大书不仅指它的厚度,而且指它的意义。它是思想史和政治史的结合,很可能是至少十年内关于20世纪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因为作者罗杰斯的国际视野,书中涉及的每个话题如城市改造、社会保险、合理化改革等都有深度探讨,而且常常有让人惊讶的新观点。”
——托马斯·本德,纽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