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循环经济》总括地分析了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明确了它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课题。希望对于正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国人民,能从日本的经验教训中有所获益。当然,日本和中国的社会背景、经济体制都存在着不同之处,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够在不同基础上互相学习。
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支撑了日本的景气复苏,也对日本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废料和使用过的塑料瓶、废纸等不断流向中国,甚至左右了采用这些废物做原料来生产的一些企业的经营。在这里,首先从日本的角度看,试对中国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作一个分析。中国从2000年开始,随着工业生产增长,所消耗的资源、能源都急剧增加了。从2000年到2006年的6年间,基础原料、能源生产提高了2倍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了近3倍;信息技术(IT)产品增长了近5倍(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版)。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在铜(占世界22%)、锌(28%)、钢材(33%)方面,中国都成为世界第一的消费大国,而在铅(25%)、石油(8%)方面,也是世界第二消费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自然资源的进口中,铁矿石占世界第一位,原油占世界第二位。不仅如此,中国作为再生资源的进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其理由包括对于廉价再生资源的需求;再利用的劳动力成本便宜;地方的环境限制相对较弱,等等,这些都导致再生资源从发达国家流向中国。从宏观看,资源、劳动力、环境三方面的低成本支撑着中国的产品竞争力。
中国的资源需求,一方面依赖于再生资源,同时,中国国内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却低于发达国家,如:再生铜为37%(日本为104%);再生铝,21%(日本,65%);再生铅,17%(日本,61%)。中国国内的再生资源社会积蓄量少,反映出国内资源回收及再生金属产业的不发达。由上述环境浪费型生产所导致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如,中国的硫氧化物(SOX)排放量是世界第一;50%的水污染、80%的大气污染都源于工业污染。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被采矿工业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所污染(取材于新闻报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