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痤疮的分型论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00526
  • 作      者:
    靳培英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各种疾病的诊疗技术不断的改善,为了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解除疾病的痛苦,各级医务工作者迫切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吸收新理论、新技术和治疗方法。
  因此,本书拟出版以疾病诊断和治疗为基础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痤疮分型论治”一书。痤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青春期男、女发病率最高,据国内有些作者的调查,12~15岁年龄组约有85%的患者在不同时期发病。王德进等对中小学校调查10~18岁年龄组共6 531例,发现痤疮患者2585例,约占39.5%,13岁以前患病率女高于男,14岁以后男高于女,随年龄增长均逐年增高至15~16岁达高峰。据美国的不完全统计有1700万人发生痤疮,1990年约有450万人因痤疮或与痤疮相关疾病而就诊。其中85%为12~24岁的青少年,8%为25~34岁的成人,3%为35~44岁的中年人。Lucky等报告青春发育期,痤疮的发生率女性达90.6%,男性达100%。Kaminer提出,痤疮与痤疮样发疹在任何年龄均可以出现,不同年龄组流行的各种特殊类型的痤疮会有明显的重叠,即每个人的一生中的某一个时期对痤疮都有易感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毛囊皮脂腺的解剖学
  第一节 毛囊皮脂腺的解剖学与痤疮发病的关系
  一、毛囊
  毛囊由表皮下陷而成,从皮脂腺开口部至毛囊漏斗部,共分为两部分(图1 1),短的部分约为漏斗部的1/5,称为漏斗端部(acroinfundibulum),此处证明是表皮部与表皮的角质层相似,而长的部分约占漏斗部4/5,称为漏斗下部(infrainfundibu—lure),此部的角化作用与端部的不同之处是角质层不紧密,细胞问很少粘连,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能很快将皮脂排出。
  二、皮脂腺
  此腺大多开口于毛囊漏斗下部,腺泡外层为一较小的幼稚细胞(基底细胞),其外层有基底膜和纤维组织包裹,基底细胞不断增殖、分化、成熟、膨胀,充满脂滴形成分泌细胞,最后腺体细胞解体与脂滴一同排出,称为全浆分泌腺。
  皮脂腺的类型:
  (1)工型皮脂腺:在睫、眉、须部的皮脂腺,又称为须部皮脂腺(beard follicle),此处腺体相对较小,毛比较长,突出于皮面(图1-2)。
  (2)Ⅱ型皮脂腺:与毳毛相连,称为毳毛相连皮脂腺(vellusfollicle—associated gland),此腺体容积相对较大(图1-3)。
  (3)Ⅲ型皮脂腺:为毛囊皮脂腺(sebaceous follicle),此腺体导管比较宽,几乎看不见毛发,腺体容积很大,有多个小叶和数个腺体导管(图1 4)。
  此腺体只分布在面部、躯干上部,肉眼可见毛孔,以额与颊部面积最大,背部面积也很大,较多的导管中充满皮脂与细胞碎片,是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最好的滋生地,此腺体是唯一可以形成痤疮病损的腺体,一般在头和面部,每平方厘米约400-900个皮脂腺,而在痤疮患者患处Ⅲ型脂腺的数目最多。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毛囊皮脂腺的解剖学
第一节  毛囊皮脂腺的解剖学与痤疮发病的关系
一、毛囊
二、皮脂腺
第二节  粉刺形成的解剖学与病理生理
第二章   痤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一节  痤疮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第二节  痤疮的发病机制
一、痤疮的遗传因素
二、痤疮的病理生理
第三章   痤疮的临床症状
第一节  痤疮的病谱及亚型
第二节  各型痤疮的临床症状
一、内源性痤疮
二、外源性痤疮
三、儿童痤疮
四、痤疮样发疹
第四章   各型痤疮的治疗
第一节  内源性痤疮的分型论治
一、寻常性痤疮的治疗选择
二、聚合性痤疮的治疗
三、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
四、暴发性痤疮的治疗
五、面部脓皮病的治疗
六、高雄激素痤疮的治疗
第二节  外源性痤疮及其他类型痤疮的治疗
一、Favre_Racouchot综合征
二、药物诱发痤疮
三、氯痤疮
四、儿童痤疮的治疗
第三节  痤疮样发疹的治疗
一、革兰阴性菌毛囊炎
二、口周皮炎
三、酒渣鼻的治疗及其复发的预防
第五章   治疗痤疮的药物及其应用情况介绍
第一节  抗雄激素
一、螺内酯
二、氟他胺
三、达英35
四、醋酸环丙孕酮
五、糖皮质激素
六、两咪替丁
七、乙烯雌酚
第二节  抗生素类药
一、四环素类药
二、大环内酯类药
三、关于儿种抗生素类药治疗痤疮的比较
第三节  合成的抗菌药
第四节  维A酸类药
第五节  其他治疗痤疮的辅助药物
一、氨苯砜
……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