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理论篇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原理与方法
一 县域竞争力及其研究意义
(一)县域相关概念
1.县域概念
县域是我国的一种行政区划。从历史渊源来说,我国县制开始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代。2000多年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县以上的行政机构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县级建制却一直延续至今。在我国,许多县的名字也一直没有发生过改变。由于县域内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大致相同,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区域性历史文化背景。从长远看,县制还将稳定延续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宪法》对县级行政进行了明确界定: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为省、县、乡三级,县隶属省。从管理层级角度来说,县属于我国行政体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不过,在当前现实社会中,由于“市管县”体制的存在,从而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体制。从管理层级角度来说,相应增加了一个管理层次。
随着扁平化组织的兴起,人们日益认识到管理效率与管理层级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共识从企业组织逐渐延伸到政府组织。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县域发展活力,“省管县”体制已经在许多省份试点推行。此前,“强县扩权”、“扩权强县”试点实践表明,通过扩大县一级政府的权力,受到政策扶持的县(市)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省管县”改革的实践,将对我国未来的行政区划改革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并将进一步强化县域这一行政区划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县域就是指具有相对固定边界的一个区域,它是我国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层级。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在全国行政区划中,省级区域34个,地级区域333个,县级区域2862个。
2.县城经济
基于上述县域概念,县域经济就是指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总和,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