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五个地级市为主要构成的环太湖地区,虽然自古以来就一直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版图上,却一直被人们看做是同一个单元。这个单元就是狭义上的江南,就是历史上人们常说的“鱼米之乡”和“锦绣江南”。由于与太湖的相拥相偎,这个地区繁华而富庶,过去曾经有过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而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引领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前行,这里业已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回望30年,环太湖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实现了三次跨越式的发展。第一次是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机遇,以乡镇企业突起为起点,率先掀起了农村工业化的浪潮,实现了“农转工”,即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的历史性跨越;第二次是抓住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快速发展的机遇,以上海浦东开发为契机,率先走上了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由“内转外”,即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第三次是抓住了21世纪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遇,率先提出了富民增收、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量转质”,即由经济强市向小康达标市的飞跃。
30年来,环太湖地区不仅实现了自我超越,而且吹响了科学发展的号角。解放思想让这里萌生了无限的活力,萌发出了无数个亮点。首先,在这里蓬勃向上的至少有“五大活力”,即由经济转型和区域发展汇集成的创新力,由民生民主和基层党建汇集成的核心力,由人才战略和体制创新汇集成的开拓力,由科教兴市和文化创新汇集成的软实力,由环保优先和科技创新汇集成的支撑力。其次,在这里令人耀眼的至少有“四大亮点”。一是经济发展上升到了新的平台。“十五”期间,环太湖地区五市经济总量以年均15.2%的速度递增,2006年,环太湖地区五市以占长江三角洲十六市27.3%的土地创造了近30%的生产总值和约20%,的财政收入。就全国范围来看,2007年环太湖地区五市以仅占全国0.3%的土地,创造了全国5.4%的生产总值。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环太湖地区五市在经历了“一、二、三”、“二、一、三”和“二、三、一”三个发展阶段之后,现在总体呈现出了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的局面。三是环太湖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及进口总额占比,2006年分别达到长江三角洲十六市的38%,2007年又分别占全国的13.4%和14.3%。四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2007年,苏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无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26元;常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33元;嘉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10163元;湖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36元。目前,环太湖地区总体上已经步人了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大多超过了5000美元大关,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已基本达到小康。
环太湖地区30年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由社会变动所伴生的民生问题,由快速城市化所凸显的环境压力,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探索环太湖区域科学发展的新路径,苏、锡、常、嘉、湖五市党校义不容辞。
《改革开放30年与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书是五市党校专家学者潜心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五家党校再度合作的集中体现。我们坚信,《改革开放三十年与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版定能进一步推动对环太湖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度思考,进而对推动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的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