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30324
  • 作      者:
    郝寿义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郝寿义(1952-),河北河间人,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区域经济与管理。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应急研究项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的研究报告。首先,《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出发,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设立的理论依据、内涵和模式以及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和界定。在此基础上,《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重点关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区域经济发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域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最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针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条件、绩效评价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当前促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可供综合配套改革决策部门领导干部、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学校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3)改革主体的相互作用
    我国体制改革中,各个主体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在改革中的作用。在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基于中央权力中心的支持,基层和居民的能动作用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而改革红利的分配也比较倾斜向城乡居民。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其对于居民和基层的放权让利一旦结束,居民和基层的作用就随之下降。而由政府内部“关门”制定制度规则,自上而下改革中,逐渐脱离人民群众的参与,其改革成果并没有实现全体人民共享,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在改革第一阶段所受惠部分群体的利益被损害。同时社会形成若干利益集团,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失衡,差距拉大。
    2.3.1.2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体与动力的经验总结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选择了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应该说,这一制度变迁基本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力大幅度提升。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制度变迁同时存在一些缺陷,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这种制度安排的内在缺陷主要在于:
    第一,改革主体问题。我国的“政府主导型”改革出于稳定和规范的考虑,有控制地调整各个主体参与程度。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改革,都要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的准则,政府主导与社会公众的参与两者不可偏废。
    而社会公众特别是各群体的组织程度与政府的高度组织,决定了他们处在分散和弱势地位,在政治决策中拥有较少发言权。社会公众必须通过组织民间团体的方式,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改革决策中要充分反映各主体的利益平衡,在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方案中,注意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在群众自发改革中加强引导。
    第二,改革开放的内外压力。中国改革开放是在一个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开展的,中国政府处在与外部世界的竞争中,迫使中国急起直追。改革后的放权形成了地方之间的竞争,分权的体制使地方政府的利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地方政府的动力也在于地区之间的竞争。正是政府间的竞争存在,制度创新活动才不会中止。而这一轮综合配套改革的动力,除了来自外部的竞争外,更多在于过去20多年积累的内部问题需要解决。20多年改革成型的各项制度、固化的利益和社会运行惯性,使得政府从事直接的制度创新活动的动力趋弱,需要引入新的改革动力。
展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1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演进与区域安排
1.1.1 改革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1.2 改革开放全面加速
1.1.3 改革开放深化发展阶段

1.2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现实背景
1.2.1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2.2 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时代背景,迫切需要新的改革经验
1.2.3 改革红利的共享诉求,决定了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任务
1.2.4 启动全面开放背景下的全面改革,客观上要求最大化降低改革风险

1.3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1.3.1 国家对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
1.3.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义

1.4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理论依据
1.4.1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学分析视角
1.4.2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系统经济学分析视角
参考文献

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内涵、模式及动力机制
2.1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内涵诠释
2.1.1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理论界定
2.1.2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定位
2.1.3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特点
2.1.4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运行机理

2.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模式设计
2.2.1 全面系统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模式
2.2.2 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模式
2.2.3 以某一领域为重点的专项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模式

2.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动力机制
2.3.1 中国改革开放动力机制的理论概括
2.3.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区建设
3.1 中国现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必要性
3.1.1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3.1.2 全面融人国际经济的竞争手段
3.1.3 加快提升现代流通能力的重要途径
3.1.4 保税区、保税港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3.1.5 推进开放进程的改革需要

3.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价值
3.2.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区建设
3.2.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价值
3.2.3 以自由贸易港区为载体的“试验区”开放机制

3.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区条件与可行性
3.3.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区背景条件
3.3.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自由贸易港区的基础条件
3.3.3 上海、深圳、天津三地推进自由贸易港区发展的分阶段战略

3.4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的现实制度障碍
3.5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基本构想和制度设计
3.5.1 自由贸易港区制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3.5.2 现阶段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推进策略
3.5.3 “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区的管理体制
3.5.4 加速“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平台建设
3.5.5 建立自由贸易港区与“试验区”和区外的自由联通机制
3.5.6 利用IT网络技术,在“试验区”推行4E计划,构建虚拟自由区
参考文献

4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4.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的关系
4.1.1 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区建设的推动
4.1.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推动

4.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关系
4.2.1 区域性资本市场的现实需求:基于浙江省民营企业融资选择因素的问卷分析
4.2.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区域性资本市场制度化关联的共时结构
4.2.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区域性资本市场制度化关联的历时结构

4.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分析
4.3.1 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4.3.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定位
4.3.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
4.3.4 关于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5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区域经济发展
5.1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制度剖析
5.1.1 制度导入的开发区模式
5.1.2 “政策供给制度演进”下的深圳-浦东模式

5.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生制度创新增长极
5.2.1 增长极理论发展与回顾
5.2.2 增长极理论的“佩鲁式”回归与充实
5.2.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成为制度创新扩散的增长极

5.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空间扩散
5.3.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增长极”的形成
5.3.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其他区域的累积循环制度创新机制
5.3.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空间扩散
参考文献

6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域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6.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身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6.1.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6.1.2 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6.1.3 行政管理体制设计的理论框架
6.1.4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6.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区域管理体制创新
6.2.1 区域管理体制创新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意义
6.2.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域管理体制创新可供选择的方案——案例分析
6.2.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区域治理制度设计

6.3 中央政府层面的制度变迁
6.3.1 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创新相关的制度变迁
6.3.2 与区域治理组织相关的制度变迁
6.3.3 区域管理体制创新的深层次需求:赋予“试错权”
参考文献

7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条件、绩效评价及风险分析
7.1 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条件研究
7.1.1 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原则
7.1.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准入条件和适宜区域

7.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绩效评价
7.2.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
7.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基本原则
7.2.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7.2.4 绩效评价方法

7.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风险防范
7.3.1 风险源与风险表征分析
7.3.2 风险评价指标的设置
7.3.3 风险预警机制
7.3.4 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8 结语——促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8.1 明确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长期战略,是今后改革的基本推进方式
8.2 合理设计和布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序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8.3 妥善解决综合配套改革的跨领域、综合性与中央部委分工边界不相匹配的问题
8.4 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逐步开放高端服务业,加大对外和对内开放的双重力度
8.5 依托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8.6 营造制度创新环境,促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8.7 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管理体制创新
8.8 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条例》,保证综合配套改革与现行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
8.9 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动态绩效评价系统,创新激励机制,完善试验成果推广体系和制度

附录A 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国际经验考察与借鉴
A1 世界自由贸易港区发展经验、运营模式和功能演变的一般规律
A1.1 世界自由贸易港区的性质与特征
A1.2 以优惠政策吸引客商的自由贸易港区符合wT0规则
A1.3 世界关于辟建自由贸易港区的不同看法
A1.4 成功辟建自由贸易港区的世界经验:为成功而计划
A1.5 成功的自由贸易港区的选址因素
A1.6 世界自由贸易港区的功能演进
A2 世界自由贸易港区的案例研究
A2.1 案例研究之一:迪拜模式
A2.2 案例研究之二:台湾模式
A2.3 案例研究之三:美国模式
A3世界自由贸易港区经验的借鉴

附录B 海外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全国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
B1 基于法律体系的国际比较
B2 各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分层现状比较
B2.1 美国模式:交易所独立分层模式
B2.2 台湾效仿美国的交易所独立分层
B2.3 英国模式:交易所内部分层模式
B2.4 日本交易所内部分层
B2.5 韩国由交易所独立分层转变为内部分层
B3 各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行上市体制
B3.1 发行审核和上市审核相分离
B3.2 上市标准与发行标准相分离
B4 海外各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交易制度
B4.1 主板市场:以竞价交易为主向混合交易制度过渡
B4.2 创业板市场:从沿袭主板“回归”到以传统做市商为主
B4.3 分散场外市场:原始的做市商方式
B5 海外各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
B5.1 不同层次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
B5.2 各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存在差别
B6 海外各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
B7 对中国的借鉴和建议
B7.1 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B7.2 我国的证券监管模式是属于政府监管型,需要改革和完善
B7.3 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法律框架
B7.4 对于信息披露制度
B7.5 改革发行和上市一体化的行政审批模式

附录C 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C1 日本全面金融系统改革的经验与借鉴
C1.1 日本全面金融改革的背景
C1.2 日本全面金融改革的内容
C1.3 日本全面金融改革的特点
C1.4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C2 金融机构从分业到综合经营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C2.1 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C2.2 美国等金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历程
C2.3 对我国的启示
C3 以色列创投机制培育的经验与借鉴
C3.1 美日以三国政府对创业投资扶持政策的特点
C3.2 “YOZMA”计划
C3.3 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推行创投支持计划
C4 美国私募基金运作机制的经验与借鉴
C4.1 美国私募基金的特点
C4.2 对我国的启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