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笼而出的散兵游勇——个体户沉浮
沉浮: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户”的沉浮史,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波折。在那条路上前行,如在暗夜无灯的地方行车,时刻得当心弯道险情。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根据宪法,同年6月国务院第4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似乎,一切顺利了?
然而,且慢高兴。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过后,有不少人担心发展私营经济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气氛又陷于紧张。亏得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才为所有制改革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并指出“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的所有制结构,从而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和公有制经济合作共存,共同发展,这是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一次重大飞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和政策的初步形成。
到这一天,个体户和支持这个事物的人们终于赌赢了。
20世纪90年代,私营经济实力增长显著。从1990年至1999年,全国个体工商户户数从1328.3万户增至3160.06万户,从业人员由2092.8万人增至6240.91万人,注册资金从397.4亿元增至3439.2亿元。
然而,这3160多万户个体户却成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峰。从21世纪开始到2004年,全国个体户总数下降为2350万户,5年间净“缩水”810万户,减少了四分之一还多。
个体户“淡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种组织结构已经跟不上新经济形势了。
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基本没有竞争对手。
当时的主流经济运行领域里,还是国有企业的“一股独大”的状态。当时国企们普遍是“高大全”,门槛高、规模大、从事的领域全。以商业流通领域为例,一个城市就集中搞若干个中心式商场,里头囊括了几乎所有商品,但不是从顾客角度出发,考虑大众想买什么就卖什么,而是我卖什么你们就得买什么,对顾客来说,既不贴心也不方便。
然而,个体户们没有资源优势,本钱都是借的,做生意优先考虑的是资金周转速度要快,没闲钱买货搁仓库里慢慢卖。所以无论卖什么,首先得有人要,要好销才行。于是如特色瓜子、冷饮、香港武打录像片,还有曾经火得很的墨镜、领带、喇叭裤等,总之是不断从广州等流行前沿往内地搬。长途贩运是自古商家的看家利器,时值刚刚改革开放政经文化均巨变的历史时期,自然屡试不爽。至今全国各地的特色服装、小商品市场里的生意形态,也大都是从广州、义乌等特色产地进货再加价销售的套路。
国有企业既然彻底无视这个市场需求,个体户自然指哪打哪,攻无不克了。但是,这种粗放的充满投机色彩的经营思路,也给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