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45728
  • 作      者:
    韩民青,袁红英等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科学发展观研究系列专著: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论》为科学发展观研究系列专著之一。对经济建设作了深入的研究。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宽领域、多角度地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富于挑战的全新课题。本系列研究专著是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理论工程。本套研究专著以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导,对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揭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建设中国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目前,我们对于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认识已臻于完善。然而,至今我们对于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认识还极其缺乏,包括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方针、目标、任务和方法都还很模糊,这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看到,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绝不是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简单延伸,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依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通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备思想。”科学发展观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根本宗旨就是要不断深入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和开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新模式,以确保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实现。
    一、从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尤其是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去深入把握它的实质。党的历史证明,科学地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科学发展观也是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形成和提出的。
    20世纪上半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丰碑。毛泽东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指导我们党和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毛泽东思想,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做出了进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指导我们党和国家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使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重大挫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完善中进发出无穷生机,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捍卫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新挑战,这就是由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的工业危机。面对工业危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1世纪初遇到了一个时代性的新问题,这就是中国到底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所以,科学地回答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就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时代课题,能否科学地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也就直接决定着党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和研究了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事实证明,科学发展观绝不是仅仅适用于“十一五”规划,也不仅仅适用于建设小康社会,而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全过程的基本理论。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它的作用范围在时限上并不是仅在当前,而是要指导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所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观点都属于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明确提出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岁月中,科学发展观还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其次,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完整的系统理论。它不仅包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则,也包括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道路、任务、战略等;不仅包括总体发展原则,也包括各大宏观领域的发展原则,如科学的科技发展观、科学的产业发展观、科学的能源发展观、科学的材料发展观、科学的水资源发展观、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观、科学的环境发展观、科学的人口发展观、科学的文化发展观、科学的体制改革发展观、科学的区域发展观等等。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指针的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的丰富理论体系和开放系统,归根结底都表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解决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事实表明,“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不断深入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和开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就是要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用它来统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显然,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使我们党面临着日益深刻、日益激烈的挑战。科学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则使我们党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自己的事业,从而保持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什么要深入全面地认识中国现代化
    按照现有的设想,我国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按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预测,我国经济发展还会有2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期。按此看法,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许多重要部门和领域,都积极研究和陆续制定了到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如科技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重要产业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建设规划等。这就是说,我们对于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方针、目标、任务和方法的认识已逐步臻于完善,这些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认识是我们又好又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可靠保障。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至今我们对于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的认识还极其缺乏,关于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方针、目标、任务和方法的认识还很模糊,只有一些尚不成熟的抽象数字设想。显然,这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的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成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只是完成了重要的一步,距离实现现代化还有很远的路程。尤其是我们必须看到,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绝不是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简单延伸。未来学研究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往往过高估计未来十五年,而过低估计未来三十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往往沿着直线推移的方向设想未来短时期的发展,把它简单设想成今天的过度扩大,而实际上我们今天的许多事物在未来不久就会发生衰落;与此相反,对未来长远的发展我们往往设想的又太拘谨,不敢大胆设想未来的飞跃发展,而未来的长远发展往往是我们连想也不敢想甚至连想也想不到的。在到2050年的远期发展中,的确有我们目前还未充分关注的事情要发生,而这些事情现在已见端倪:其一,由资源匮乏和生态恶化形成的工业危机已经来临,并日益严峻;其二,由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形成的新工业革命已经兴起,并日益强盛。2020年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实现工业化的小康社会,但由于工业危机的日益加重,我们不可能再简单地推进工业化发展,不可能建设发达的工业化,也就是说,不可能在工业化的框架内实现中国现代化。但同时,新工业化的兴起又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中国应该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在新工业化的道路上实现现代化。
    这些事实说明:中国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工业化的演进中发展起来,工业化或者说发达的工业化不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必须在积极应对工业危机、努力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中不断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新模式。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方面在努力建设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在根据各方面的变化情况不断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从控制人口增长到重视环境保护,从可持续发展到新型工业化,再到“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今后,还会提出更深刻更富挑战性的战略新任务,我国至今仍面临着现代化建设模式的重大转型。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模式的认识,这是我们又好又快建设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模式
    怎样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模式呢?或者说怎样回答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呢?科学发展观从当今时代的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的视野对此做出了深刻全面的回答。
    目前,在发展观的领域内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工业化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看来,工业文明应该是人类文明的顶峰,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是一切国家发展的楷模,今后的发展主要是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要积极实现工业化、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要继续完善和推进工业化。当然,在维护工业化的基础上,工业化发展观也会发生一些局部调整,但终究脱离不开与传统工业化的情结。第二类,是“超工业化”发展观。在这类发展观看来,工业化仅仅限于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造成的工业成果,工业化早已衰落,超越工业化的时代也早已开始。例如,“后工业时代”、“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服务时代”、“休闲时代”等等,都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这类“超工业化”发展观已认识到工业文明的局限性,但又把工业文明看得过于狭隘,把超越工业文明看得过于简单,尤其是不能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因而并未真正认识工业文明的本质以及新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未能真正超越工业化。可以说,“超工业化”发展观虽然色彩绚丽但华而不实,颇像街上的流行时装,不时的变换、消失、再生。第三类,是“修正工业化”发展观。这类发展观是在对传统工业化发展观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看到了传统工业化的弊端与局限,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但尚未超越工业化发展视野,是对传统工业化的修正与补充。例如,最典型的修正工业化发展观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这种发展观对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提出诸如“节约资源”、“防止污染”等新措施,以求矫正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但归根到底仍是坚持工业化发展方向,殊不知工业化的单向生产方式决定了它是不可持续的。显然,这些发展观都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模式问题。
    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传统工业化的狭隘视野,从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的时代新高度和新视野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而且也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深刻影响。世界科学技术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事实表明,目前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其影响已远远超越了科技领域本身而触及到当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其综合性表现为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大而不是局限于单一领域,它包括了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纳米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太空科技、物质科技、数学与系统科技等众多方面。其深刻性表现为新科技革命直接导致了新产业革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本身,甚至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已成为新产业革命的直接前奏,不能看到新产业革命的兴起就不能真正认识新科技革命。所以,为了深刻把握新科技革命就必须把它和新产业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来认识。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当今的新产业革命中,我们必须格外重视新科技革命,只有依赖新科技革命才能实现新产业革命,才能实现经济的新飞跃;新科技革命引发的新产业革命不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单独变革,新能源、新材料、新工具、新方法的一系列深刻转变正在推动并产生一场物质生产方式的彻底革命。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最终揭示出当代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大趋势——新工业革命。所以,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的答案就是:积极开拓、建设并实现新工业化。由于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开拓、建设和实现新工业化的时代性新任务,这就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
展开
目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
一、从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二、为什么要深入全面地认识中国现代化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模式

第二章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努力抓住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三、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成分结构
三、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
四、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四章 坚持五个统筹,落实经济协调发展
一、坚持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统筹城乡发展
三、统筹区域发展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六、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五章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二、确立科学的能源发展战略
三、积极建设循环经济
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章 坚持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坚持人才强国之路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四、努力推进自主创新

第七章 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一、统筹兼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二、统筹兼顾的关键是处理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三、统筹兼顾的重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四、坚持以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第八章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开拓现代化建设新模式
一、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是转变生产方式
二、中国不能追逐发达的工业化
三、中国的适度工业化发展道路
四、中国的新工业化道路

第九章 坚持改革开放,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一、改革开放的本质是体制创新
二、不断推进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创新
三、不断推进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的改革和创新
四、适应经济发展推进行政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第十章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经济建设的执政能力
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二、不断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三、不断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规律
四、不断开拓经济建设的新实践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