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人(代前言) 耿明斋
1982年,我有幸考中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此,在我的导师周守正教授引领下步入了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殿堂。在过去的20多年中,虽有过短暂的犹豫和彷徨,但是,那种早已在心灵中扎了根的对学术研究的内在情结,最终还是把自己又拉回到学术研究的轨道。我终于明白,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经济学人是我人生的最高理想,也是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合适定位。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经济学人呢?我想结合自己多年的学术活动实践谈几点看法。
1.从关注社会的命运中获取学术研究的动力
我不否认,自己最初选择进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它当成一种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来看待的。即使是现在,我也不能否认,它就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但是,问题是,我的人生境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我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人。我的理解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人首先要关注社会的命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格局,以及如何调整这种利益格局以求得社会发展的动力、促进财富增加和福利提升的科学。一个人如果仅仅把经济学研究当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那他的最高目标可能就是利用这种职业实现自己人生的某种物质目标,一旦这种目标达到,就会失去继续从事研究的动力。同时,由于目的的局限性,研究的终点很大可能是发表文章、出版著作、晋升职称等等,很难达到对事物内在规律追根究底的境界。只有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社会的命运,甚至是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持久和永不枯竭的动力。马克思在自己的中学毕业论文中谈到自己人生理想时讲了一句话,说自己的愿望就是选择一种“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回想起自己所走过的学术研究历程,最初对理论的兴趣就来源于对自己所看到的某些社会不公现象探求原因和给出解决办法的朴素愿望,20多年来能够使我不计较利益得失和各种恩恩怨怨,持续对学术研究保持浓厚兴趣的动力源泉也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命运的关注。
2.从现实出发来寻求合适的理论并创新理论
关注社会的命运,就意味着关注自己所能看到、观察到和感受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这些现象和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寻找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和问题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已有的理论或创造新的理论,再回过头来用更完善的或新的理论给出现实问题的符合规律的解决方案。这是一条唯物主义的研究路线。但是,要认识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要自觉地将这一研究路线运用于自己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更难。因为对于大多数学人来说,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都是先从学习并接受现成的理论开始的,这些现成的理论既是我们分析现实问题的工具,同时也往往会束缚我们的头脑,固化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无法看到比理论所规范的远为丰富得多的现实。20世纪80年代,整个经济学界都受困于早已被接受的理论和不断变化的现实究竟谁对谁错的难题。一开始,绝大多数人都力图用早已被我们认定为真理的现成的理论来解释日益变化的现实,结果总是发现现实偏离理论所规范的方向越来越远,于是就有人惊呼,现实错了,主张按照既定的理论来规范和纠正现实。可是,让这些人越来越尴尬的是,现实仍继续按照自己的轨迹前进,并不理会这些人的大呼小叫。大约在80年代中期以后,很多学者开始反思经济学学术研究的路线,提出了究竟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来套现实和规范现实还是从现实出发来寻找、完善和创新理论这样一个基本的方法论问题,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和实践后一种研究路线。即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发展、效率提升、公平分配等众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出发,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能够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经济理论,并努力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不再纠缠于诸如姓社姓资等一些对解决现实问题并无多大帮助的虚无缥缈问题的争论。目前,经济学界虽然还有一些人仍然坚持那种用现成理论套现实的研究方法,但是主流已经回到了从现实出发寻求和创新理论的研究轨道。这也是我自己多年从事经济研究的实践所悟出来的并一直坚持的研究方法,我认为这是一条科学的、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也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3.从名家名作中汲取精华
强调从现实出发,反对的仅仅是用已有理论来套现实的僵化做法,并不是不要理论,也绝无贬低理论作用的意思。实际上,理论就像一面镜子,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只有放到理论的镜子下面照一照,你才能看到事物的各个细枝末节,才能够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所以,理论是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最好工具。经济学家和普通的实务经济工作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有理论,所以,在观察和讨论同一问题时,经济学家往往能够见实务经济工作者所不见,虽然实务经济工作者往往对要讨论的问题更熟悉。理论靠什么获取呢,靠读书学习,靠思考,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番加工整理,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读书。只有大量读书,才能接触各种各样的理论,了解各种各样的学者,广泛获取各种思想信息,才能有自己进行思想加工的材料。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精读几本名家名作是最重要的。因为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就是因为他被众多同行所折服,名作之所以成为名作,就是因为它创造了新的理论,解决了别的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对当时及后世的现实产生了重大影响。读名家名作,能使我们直接与大师对话,触摸大师的思想深处,从而有助于把自己的思维层次提升到大师的水平,与大师的思想对接。还有,所有名作都是因为它所阐述的理论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达到了那个时代同行所能达到的理论的最深处,所以,读懂了名作,不仅有助于你走在理论最前沿,更有助于你洞悉理论的整体,把握经济理论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通过阅读并真正读懂名家名作,就能够使自己获得足够的理论营养,从而能够使自己经过思考和整理,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使自己获得一个有效的观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镜子,掌握有效的理论工具,提升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支撑自己对众多现象和问题的独到见解。我认为,学者和教书匠的根本差异在于学者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而教书匠没有。学者不仅传承知识,还创新知识,教书匠只能传授知识。学者能把他所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放在自己的思想框架中审视一番,并快速地加以辨别,提出自己的见解。教书匠往往会人云亦云,看着谁说的都有道理。我们每一个专业人员都应该有成长为学者的目标,而不要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上。就我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而言,自己真正汲取到营养的名家各作一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个是捷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的《论社会主义的计划与市场》等系列著作。虽然我早已不研究他们著作中所研究的问题,甚至很少使用这些著作中的术语,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他们思想和方法的影响,包括世界观的影响。就在前不久在省内讨论信阳劳务输出问题的发言后,一位省内的老学者对我说,你还是马克思的语言!其实,信阳劳务经济是个很具体的问题,我甚至连《资本论》的一个词也没用。这就是理论和思想精髓的汲取,完全不必要用原作者的词句来装饰。
4.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学者一定要读书,写作,要有板凳坐十年冷的精神。但是,学者也绝不能自我封闭。尤其是经济学者,他研究的都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活生生的经济现象,闭门造车是搞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的。学者要思想开放,要有兼容并包的胸怀,要有广泛吸纳各种思想信息和现实信息的视野。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是与同行交流,与同学、同事,尤其是与国内和国际一流学者交流。交流一方面是听取别人对于你所关心的问题的看法,从而从别人那里吸取思想精华,激发灵感,受到启发,另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让别人进行辨别、评判和检验,以纠正偏差,完善认识,这都是丰富自己思想的最重要方式。与同行直接交往和交流是比读书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所有的文献都是作者过去思想的表达,我们能够读到文献相对于现在来说都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只有直接交流,得到的才是同行对问题的最新观点;其次是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的交流。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社会经济运行状态的任何变化几乎都能从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得到反映,与企业交往,了解企业的活动,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最方便的途径。政府是社会经济运行的调控者,与政府交往,能够使你更直接地把握和感受经济活动的整体状况。通过与企业和政府的交往,也可以比较方便地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对经济运行变化的反映方式,从而预见经济活动未来的发展走向。总之,与同行交往,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术信息,丰富思想,与政府和企业交往,可以及时把握社会经济活动的状态,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从而真正做到知别人所不知,见别人所不见。实际上,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对自身的学术事业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可以使你有更多的机会去从事你所喜爱的研究活动,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决策咨询活动,实现自身的价值。
5.给出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
归纳一下前面所述:经济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目的是寻求解释和解决这些现象与问题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有适当的工具,为了获取这些工具,就要读书,汲取同行和前辈的思想精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广泛交往和交流,了解现实,把现实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来分析和考察。实际上,经济学界很多学者都是按照这个路子来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的,但是,真正受到政府和企业关注的学者以及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却不多。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学者研究的只是更抽象的层面,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比较抽象和笼统,对于企业和政府这些更关注紧迫的和眼前的问题的解决的主体来说,他们很难对学者的这些抽象方案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方案仅仅是学者根据理论合理性提出来的,但并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理论都是现实的抽象,现实远比理论复杂得多,理论是死的,现实是活生生的和不断变化的,所以,合理的、可行的、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仅靠理论是做不出来的。学者要真正对现实问题拿出令人信服和被人接受的解决方案,就必须从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并把问题的整个解决过程当作一个系统工程,考虑众多的相关因素,了解各种因素之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对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放下架子,拉下面子,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最终做到知别人所不知,见别人所未见。你知道的我也知道,我知道的你却不知道,这样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有价值,你的方案更完善,更令人信服。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对事物发展的方向有预见性和充分的把握。最近几年,我较多地参与了地方有关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和信任,甚至像“郑汴一体化”那样关系到河南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路被政府采纳,写入“十一五”规划文本和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文件中,除了理论视野之外,都得益于对现实问题的了解和对整个经济发展走势的把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