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推开宏观之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802132
  • 作      者:
    韩秀云著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如果您对宏观经济不甚了解,但对企业和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却又日益旺盛,那么《推开宏观之窗》这本书,将用最浅显的方式,把您引入一个精彩而生动的宏观经济世界。
  本书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展开
作者简介
  韩秀云,女,1956年生于天津市。1978-1982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1984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师从谷书堂、蔡孝箴教授,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1991任教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于1987年获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奖;1991-1993获德国基金会奖学金赴德国科隆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1993-1995在德国慕尼黑国防大学经济管理系读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继续任教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担任经济系副教授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讲授宏观经济学位课程,所授MBA学生有2000余人,培训企业总裁和政府官员亦超过2000余名。特长研究方向: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情的结合,中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国社保体制研究,香港经济问题研究,国际汇率趋势研究,尤其擅长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宏观经济知识讲解给MBA,以及政府官员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独立著述:《宏观经济分析》,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版;《最后一击——MBA论文选题、写作与答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此外,分别在《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清华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以下论文:《高科技产业与香港的未来》、《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试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九七后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建立以保险为主的农村补偿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社保事业中的作用》、《转变增长方式与人力资源开发》、《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必然选择》。主研科研项目:《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及其进一步深化的研究》;深圳市委托清华经管学院项目;《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率的因素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保持和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对策研究》;香港委托清华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及清华经管学院项目;《香港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香港委托清华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及清华经管学院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推开宏观之窗》更密切地反映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在结构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各项数据全面更新,尤其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全书变得理论更严谨,文字更洗练,案例更鲜活,读起来更轻松。
展开
精彩书评
  宏观经济决策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但让多数人理解这种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本书为普通大众打开了宏观经济这翕窗。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
  宏观经济学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但把艰深难懂的理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道出,实属不易。这本书,就属于实属不易的那种。一切想学宏观经济学,或想对宏观经济问题有所理解的人,都可从读此书开始。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樊纲
  是经济原无论宏观微观,斤斤都要计较;读此书却必须眼读心读,字字不能遗漏。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冯仑
  生活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人们急需补充宏观经济知识。我相信此书能使读者大获裨益。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 胡祖六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推开宏观之窗
  身处现代社会,你会越来越发现,如果不懂宏观经济知识,不会看汇率,不明白利率,不知道税率,不知道经济增长率,不了解物价指数,不知道失业率,对这些数据如何变化你都不清楚的话,你怎么安身立命?又怎么去投资,怎么去选择职业,怎么办好你的企业,搞好你的城市,乃至你的国家呢?当你试图去了解宏观经济,试图掌握一定的经济规律,从而在经济大潮中把握机遇时,一直深藏在高等学府里的宏观经济学,却可能成为无数求知者面前无形的障碍。
  本书就是想告诉大家,宏观经济其实就在你身边,宏观经济学是如此生动,它比你所能想象的要更加贴近你的生活。
  提起宏观经济,也许你会想:“宏观经济离我们太远了,那都是国家大事,是政府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不,其实宏观经济就在你身边,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宏观经济之中。
  每天都有大量的经济信息扑面而来,你是否想到,它们对你本人、你的家庭、你的企业、政府还有国家都会产生哪些影响?你需要了解宏观经济,需要知道这些经济信息背后的含义以及对你自己的深刻影响。
  比如说,银行存款利率的变动,是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大家都争着去银行存钱,那时银行的存款利率却很低。人们想法其实很简单:“要是不存钱,家里很多事情都解决不了。比如,孩子要上学,自己要上医疗保险,万一失业全家生活怎么过?家里还有老人需要赡养、上医院看病,等等。”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只能把手里的钱攥得更紧。因为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不好,所以都要存钱。
  但是到了21世纪初,也就是从2003年开始,人们纷纷把钱从银行中提出来,投入楼市、股市,投入实业,都想搭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赚点钱。为什么过去无论政府如何刺激消费、投资,人们硬是一毛不拔,而现在怎么拦都拦不住?楼价、股价、物价都在涨,可人们就是一窝蜂地去消费、投资、理财。
  究竟是什么让百姓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当经济冷的时候,人们都不花钱,很多人曾这样说:我们投资实业吧,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投资股市吧,股价这么低迷;去做汇市吧,又没有经验,我们只能把钱攥在手里。
  现在完全不同了,投资实业物价涨,投资股市股价涨,投资楼市楼价涨,把钱投到哪里都赚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经济热了,物价指数上去了,利率也开始提高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愿意消费、愿意买房、愿意投资,那是因为有利可图。
  曾几何时,企业的日子不好过,银行的日子不好过,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当时的物价指数很低,说明企业的日子不好过,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利率如此低,说明银行的日子不好过。企业效益不好,百姓的收入不高,哪有钱消费?所以,当利率向下降的时候,物价指数向下降的时候,说明经济已经变冷了。
  那么,经济变冷的时候,政府该怎么办?政府有三招,它告诉人们:你们去消费吧,我让银行给你们贷款;你们可以去买房,可以去买车,孩子上大学你们也可以到银行来贷款;你们还可以贷款去投资企业,等等。所有的消费,银行都愿意给你们贷款,你们花钱吧!因为只有人们花钱,才能把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买走,企业收回钱来才能继续生产,这是政府使出的第一招,它在刺激消费。
  政府使的第二招就是加大投资力度。中央政府在90年代末投资西部十大工程,修了三峡工程,建了京九铁路,还有许多高速公路,政府做了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政府这样做是在告诉人们:你们来投资吧!这些都是有钱可赚的。大家都来投资吧!只有加大投资,我国经济才能持续高速增长。政府拉动经济的这一招,是在刺激投资。
  政府使的第三招就是扩大出口。政府告诉企业家:你们出口吧,出口可以退税,很合算。它鼓励企业出口。当我们的企业把产品推向国外市场的时候,人家买了我们的产品,钱就会流回到国内来,把我国经济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我国的经济增长加快了,我们每个人的收益就会增加。
  所以,我们看到,在经济冷的时候,政府刺激经济有三个办法:一是鼓励消费,二是扩大投资,三是增加出口。所以,我们常听说,政府拉动经济增长有三大法宝:消费、投资、出口,说的就是政府刺激经济的三个基本手段。
  在这三招刺激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终于被拉动起来。从2003年开始,已经保持了连续四年10%以上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大家买房、买车、投资、炒股,可以说中国的宏观经济如此红火,让外国人都红了眼,中国经济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想慢都慢不下来。经济洪流滚滚向前,这是2006年出现的盛况,想挡都挡不住。
  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又该如何呢?它同样还有三招:减少投资、提高利率、降低出口退税。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依然红火得很。
  有人不明白就问了:为什么过去怎么让老百姓花钱,钱就是待在银行里不出去?现在政府再怎么提高利率,老百姓照样买楼炒股做投资?难道百姓就是想和政府对着干,或者政府就是不想让百姓赚钱?其实两者都不是。
  我们说,这就是宏观经济,宏观经济就是这样。它既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某届政府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以某个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说,政府在经济冷的时候,要拉动经济增长,这要看全国人民是否愿意跟上,企业是否愿意去投资,我们个人是否愿意去消费,我们企业的产品能不能打人国际市场。现在政府想让经济增长慢一点:楼价别涨太高了,股价别升太过了,物价别涨太快了,这些都能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吗?政府的政策意图一定要让老百姓能够接受,如果大家都不想去做的事情,政府也无能为力。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宏观经济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很多时候我们看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觉得政府的力量很强大。但是当我们回过头去,看一看政府的日子是否不好过?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自己是政府的话,是不是也很为难?政府现在有很多困难,它难在钱虽然不少但就是不够花的。为什么政府的钱不够花呢?因为它的支出大于收入。政府的支出为什么这么大呢?因为政府要养活4000多万的公务员队伍;政府需要养军队、养公检法;政府需要扶助贫困地区;政府需要解决失业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政府需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太多了。
  政府需要花钱,可它的钱从哪里来呢?政府的钱主要从税收中来。政府支出多、收入少,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政府要让经济能维持下去,怎么办?那就要发行国债。
  什么是国债?国债跟税收不一样,它是政府向大家借钱,是大家用还没有消费的钱来买的。可是你知道吗?政府借债也是要还本付息的。国债到期的时候,政府不但要把本钱还给你,还要加上相应的利息给你。国债是政府的一个负担,它要用将来的税款来偿还。因此我们说,国债的规模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问题。
  比如,1998年在俄罗斯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债券市场危机。政府发了很多国债,答应支付很高的利息,到最后兑现不了,还不上了。不但本国的老百姓,还有很多外国银行都买了俄罗斯的国债。结果,国家被推到破产的边缘。
  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开始,紧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等一系列国家和地区都被卷了进去。很多国家在此之前借了大量外债,最后债务链条断掉,本国货币大幅贬值。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政府也是还不上外债了。当货币贬值的时候,谁最倒霉?谁来承受通货膨胀的后果?当然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去承受。阿根廷金融危机发生不到半年,阿根廷比索就贬值70%,人民承担了货币贬值带来的全部损失。
  知道了政府的难处,又看到一系列周边国家因债务危机导致国家经济崩溃的惨状,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反而表现出升值的趋势呢?我国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也发了不少国债,为什么我国没有出现像上述国家那样的问题呢?因为我国政府没有采取到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而是采取了发国债的方式,找大家借钱花。这是政府对国民负责任的表现。等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了,大家缴的税多了,国库里有钱时,再把国债借的钱还给大家。而且,我国政府发行的国债大部分是内债,就是让自己人买的债务,只有少部分是外债。所以,我们有抵御外债风险的能力。政府发国债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用来拉动经济增长。
  政府调控经济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货币政策。你知道谁在管着我们手中的货币足值与否?我们手中的钱今天为什么比昨天值钱了?谁在控制货币供给的闸门?我们说,是中央银行。当它觉得经济太冷的时候,会把水放出来,这水就是钱,也叫银根。中央银行打开货币供给的龙头,钱就会哗哗地流出来。这时,它就在告诉大家:“借钱消费吧,贷款开始便宜了;借钱投资吧,资金成本已经变低了。”中央银行放钱出来,就是要把经济托起来。
  同样,当它感觉经济太热的时候,就会关紧龙头,再把货币抽走。
  你是否还记得1993年时的情景?那时我国经济太热了,什么开发区热、股票热、房地产热等等,经济热到没法再热的地步。当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1.7%,等于我们手中的钱贬值了20%以上。例如,钢材的价格从每吨1000元人民币涨到了4000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飞涨,大家感觉今天不去买东西,明天手里的钱就会贬值,所以拼命抢购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怎么办?如果让经济一直热下去的话,要出大问题。于是政府动用了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不允许再上新项目,压缩楼堂馆所的建设;中央银行提高利率,让大家存钱;抽紧银根,减少贷款;压缩投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资金供应,拧紧龙头,把钱抽走。过热的经济势头降了下来。
  可是从1997年到2002年,我国经济又出现过冷现象,于是中央银行打开龙头放水,就是降低利率,让大家借钱。2003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周期,煤炭价格在涨、钢铁价格在涨、石油价格在涨,物价指数也在涨。当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达到535亿美元。2006年,这一数据达到7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也超过1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人民币,居民储蓄超过18万亿人民币。股票指数以上海为例,仅用一年多时间就从998点下方上升到2007年10月6000多点水平,部分城市地区房屋价格上涨幅度竟然超过50%,经济越来越热,中央银行不得不再次拧紧龙头,经济明显进入了加息周期。不仅加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7年11月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且这已经是央行自2006年以来第10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宏观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国家调控的措施和力度也跟着变化。
  也许你会问:“让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不好吗?让这架飞机一直在天上飞着不好吗?政府为什么要让它减速降下来呢?”
  如果把一国经济比做一架飞机,它是不可以一直在天上飞着的,因为它需要加油、需要维修。如果让它一直飞着不着陆,那么,当它出现问题已经停不下来时,就会坠毁。这时毁灭的不仅是飞机,还有里面的所有乘客。一国经济同样如此,当经济太热时,当物价飞涨时,经济就要减速了,否则整个经济就会粉身碎骨。
  所以,当经济太热的时候,政府就会采取措施压缩消费、压缩投资,把过热的势头压下来。
  我们看到,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基本手段是财政政策,另一个基本手段就是货币政策。
  实际上,政府还有一个手段,是它的对外经济政策。比如,政府过去用“出口退税”的政策来鼓励出口。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不和其他国家发生经济上的往来,它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出口和进口,这就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就产生了国际收支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拥有巨额国际贸易顺差,美国则有巨额国际贸易逆差。所谓贸易顺差,是指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贸易逆差是进口大于出口。我们不断从新闻当中听到,或从电视上看到,美国与中国在打贸易战,它与其他国家之间也有贸易摩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廉价商品进入了美国市场。美国使用各种办法阻挠中国对美国的大量出口,为的是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请问: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究竟是顺差好还是逆差好?很多人都认为对外贸易一定是顺差好。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点,从经济学角度看,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并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有的只是一个选择,但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只能是在什么条件下和什么阶段上选择什么,才对本国经济更加有利。
  例如,1993年我国经济出现一个低的失业率和高的通货膨胀率,到2002年变成一个低的通货膨胀率和一个高的失业率。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我们究竟愿意承受一个高的通货膨胀率,还是愿意承受一个高的失业率?我国政府就面临两难的选择。就要看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对本国经济最有利,而且所付出的代价能够为现时社会所承受,或者将来再予以补偿。
  现在分析一下,为什么美国这样的全球第一超级大国也会出现贸易逆差,而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却出现的是贸易顺差?让我们看看当今的美国:在它的超级市场里、在它的所有商场里出售的商品多数是从国外进口的,包括我们中国产的商品。比如,我国很多的轻工产品如手织袋、服装、玩具等都进去了,日本的很多商品也进到美国市场,如电器、汽车等等。你看美国人身上穿的、手上戴的、家里用的多数都是进口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的人均收人高,它能消费得起国外的商品,所以大量商品进入了美国。而美国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太贵了,卖不出去。它只能生产一些高科技产品以及政府补贴的农产品打向世界。像这些轻工家用产品,它竞争不过发展中国家。因此,美国进口的商品多,出口的商品少。所以,在国际贸易上它表现为逆差,国际收支上也是逆差。
  那我国为什么是贸易顺差呢?你看,我们手上戴的、身上穿的、家里用的大都是国货。在我们的超级市场里,绝大多数商品是中国产的,只有极少数是进口的。当中国人均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的时候,还消费不起这么多外国商品,所以我们表现为贸易顺差。当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条件下是顺差好。由于贸易的顺差,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4万亿美元的规模。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标志我们的国力在增强。
  那么,美国的贸易逆差是不是就很坏呢?不完全是。当美国采取强势美元政策时,国际资金会不断流入美国来支撑其经济的时候,美国表现为贸易逆差是合适的。因为这意味着美国人在廉价享受全世界人民的劳动成果,它花很少一点美元,就可以换到别国的很多商品。但是,当美元处于弱势、美元不断贬值时,贸易逆差就是大问题了。
  所以经济就是一种选择,不同的国情下所选择的经济政策和道路也是不同的。
  以上所说的这些,只涉及到宏观经济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其实宏观经济的内容非常丰富,提出上述问题,是为了启发读者朋友的思路,学会怎样去思考宏观经济问题。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推开宏观之窗

第二章 听宏观经济的故事

第三章 一国经济是怎样平衡的

第四章 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第五章 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第六章 市场失灵

第七章 政府扮演的经济角色

第八章 财政财政,有财方能行政

第九章 财政赤字和国债

第十章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供给的

第十一章 信用是经济运行的基石

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起什么作用

第十三章 央行治理经济的思路是什么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第十五章 社保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第十六章 金融市场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第十八章 股市泡沫是怎样产生的

第十九章 金融风暴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十章 汇率是宏观中的宏观

第二十一章 宏观上如何出台经济政策

第二十二章 我国经济中的难点问题

第二十三章 懂宏观 多机遇 少风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