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57356
  • 作      者:
    (美)戴维。A.莫斯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强力推荐!
  通货膨胀加剧、存款准备金提高、本币升值……你能理解这些时常见诸报端的经济术语的具体含义吗?哈佛商学院教授教你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宏观经济词汇,把握宏观经济走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帮助确立起全球经济的基本规则。本书通过当今和历史上的一些事例,向人们说明了这些规则是怎样不断发生变化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莫斯教授对于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帮助塑造了全球经济进行了解释。本书避免了简单提供解决方案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将一些处于这些问题核心地位的基本原理和关系呈现出来。它向人们展示了宏观经济现象是如何影响管理者每日所作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的。
展开
作者简介
  戴维·A.莫斯:哈佛商学院教授,国家社会保险学会会员,曾作为一名高级经济学家就职于一家公共政策咨询公司Abt Associates。
展开
内容介绍
  利率为什么下调?通货膨胀为什么升温?央行在想些什么?对于一个身处企业、政府和非营利部门等领域的管理者而言,诸如此类的宏观经济问题绝不只是学术问题。从货币危机到泡沫破灭,全球经济充满了陷阱。在这种环境下,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已经成为管理者的必修课。
  由哈佛商学院的戴维·A.莫斯教授所撰写的《七天读懂宏观经济》一书,是一本易于掌握的有关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读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帮助确立起全球经济的基本规则。本书通过当今和历史上的一些事例,向人们说明了这些规则是怎样不断发生变化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莫斯教授对于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帮助塑造了全球经济进行了解释。本书的核心是针对奠定了宏观经济基石的三个概念进行了合乎逻辑的介绍:
  ◆产出:如何去衡量一个国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GDP)?为什么这个产出水平最终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货币:货币供给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货币价格——利率、汇率和价格水平是如何影响整个经济环境的?
  ◆预期:对于关键的宏观经济要素以及经济的根本力量所作出的预期可能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经济主体(从消费者到企业再到政府)的决策。
  莫斯教授还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当今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
  ◆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是否对其经济构成了威胁?
  ◆政府的赤字性支出能否有效地刺激经济发展?
  ◆股票和债券投资能否挽救社会保障?
  本书避免了简单提供解决方案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将一些处于这些问题核心地位的基本原理和关系呈现出来。它向人们展示了宏观经济现象是如何影响管理者每日所作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的。
  本书共分七章。我们相信,您只需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仔细阅读并领会每一章的内容,七天之后就会发现,您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去体验您周围的经济生活。
展开
精彩书评
  任何一个关注当前对宏观经济状况的辩论的人都需要对六个基本的概念、如何去衡量这些概念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串联起来等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戴维·莫斯的这本简明、通俗的著作恰恰可以为我们提供这些东西。本书并没有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但却告诉了你怎样思考应该做什么这一问题。
  ——麻省理工学院资深荣誉退休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索洛
  一本深入浅出的宏观经济学简明读本。真的太棒了!
  ——哈佛商学院教授  理查德·维特尔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教学成果。本书将内容聚焦于对理解商业环境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写作手法清楚、明晰,这使得它成为一部可供商学院学生和经理人员参阅的理想教科书。
  ——哈佛商学院教授  朱利奥·罗滕伯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了解宏观经济
  第一章  产出
  国民产出这一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国家所生产出来的产出(产品和劳务)总量构成了其最终预算上的约束。一个国家只有从国外借入差额,才有可能消费多于其自身所生产出来的产出量。大量的产出——而非大量的货币——才是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源泉。一国政府可以印刷并发行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货币,把它所有的居民都变成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并不会变得比以前更富裕,除非国民产出也同样增长。如果国民产出下降,即使拥有那么多的货币,他们也会发现自己的生活状况恶化了。国民产出的衡量
  最为广泛接受的国民产出的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了理解究竟什么是GDP,首先有必要弄清楚它是如何计算的。
  计算国民产出(GDP)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避免同一种产出的重复计算。看上去似乎很显然,一个经济体中的产出总量就应该等于它所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每一吨钢、每一台拖拉机、每一蒲式耳谷物、每一个面包、饭店的每一餐、每一页纸、每一份设计蓝图、每一栋建设完工的大楼,等等。但是,这并不准确,因为将每一种产品和劳务都计算在内,实际上最终常常会导致把处于生产若干阶段上的同一种产出重复计算多次。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假设有一个林业公司A,在自己的森林里采伐树木并将木材以1000美元的价格卖给B公司。B公司是一个家具公司,将木材截取、打磨抛光后制成桌椅,然后以2500美元的价格卖给零售商C公司,而C公司最终将桌椅以3000美元卖给消费者。如果在计算产出总量的过程中将每一项交易的价格累计加总($1000+$2500+$3000),那么其结果($6500)将会夸大产出量,因为把木材的价值计算了三次(在所有三项交易中),把木工工作的价值计算了两次(在后两项交易中)。
  避免重复计算的一个好办法是只关注每一生产阶段上的附加值,即新创造出来的产出。如果一个裁缝花50美元买了一件半成品衬衫,花1美元的成本钉上了纽扣,然后以60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成品衬衫。我们不能说他创造了60美元的产出,而只能说,他在半成品衬衫和纽扣的基础上增加了9美元的价值,所以创造了9美元的产出。更准确地说,附加值(或者说所创造的产出)等于产品或劳务的售价减去用于生产的所有非劳动投人成本。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上述的A、B、C三家公司的例子当中。由于A公司将自己砍伐的木材以1000美元售出,而它并未购人任何原材料,所以它为整个经济增加了1000美元的价值(产出)。既然B公司支付了1000美元的原材料投入(从A公司)并将其产出以2500美元出售(卖给C公司),所以B公司又增加了另外1500美元的价值。最后,C公司花费2 500美元(从B公司)购入原料,然后以3 000美元将最终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它又增加了500美元的价值。如果把每阶段的附加值相加($1000+$1500+$500),就会发现价值3000美元的产出被创造出来了。
  另外一个更为简单的避免重复计算的方法就是只关注最终的销售额,这样以前各个生产阶段所创造出来的产出就被暗含在内了。既然消费者购买作为最终产品的桌椅而支付给零售商C公司3000美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价值3000美元的总产出被创造出来了。请注意,这同我们在上一段落中使用附加值法所得出的结果完全一致(见图1—1)。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正确,但第二种方法——被称之为支出法——是多数国家用做计算GDP的一个标准方法。支出法的基本逻辑思路是,既然任何一种国民产出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被购买,那么如果我们把花费在最终产品或劳务上的所有支出相加,其总额应该等于所生产的国民产出的总价值。因此,GDP的标准定义是,一国在某一给定年度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政府官员们通常把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分为五类:家庭消费(C)、生产性资产的投资(I)、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G)、出口(EX)和进口(IM)。在第五章我们可以看到针对每一类支出的精确定义。
  然而,需要牢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这些类别的划分都旨在避免重复计算。尽管消费几乎包含了所有家庭支出的部分,然而企业投资并未将企业的全部支出额包含在内。如果企业投资包含了企业的全部支出的话,那么就会造成大量的重复计算,因为厂商所购买的相当一部分产品(如原材料)最终将被加工并重新出售给消费者。因此,投资只包括用在短期内(一般为一年)不会耗尽的产出上的支出。对于一个木匠来说,一把新的电锯可以代表投资,但他所购买的将被加工成桌椅的木料却不能算做投资。
  另一个可能发生重复计算(在支出法中)的地方是对进口的核算。如果美国消费者从亚洲购买了电视机,我们就必须注意,既然被购买的这部分产出是产于国外而不是国内,所以不能把这部分消费者支出算做美国的GDP。出于这个原因,进口从总支出中被减掉了,因而从GDP中被扣除也是理所当然的。
  把所有这些部分加总在一起,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恒等式:
  国民产出(GDP)=C+I+G+EX—IM
  它告诉我们,国民产出等于除进口之外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国民产出也等于整个国内经济所创造的附加值(即在生产的各个阶段所增加的价值)的总和。
  衡量总产出的第三种方法是计算收入(再次强调一下,实践中计算GDP时支出法最为常用)。收入是针对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所提供的服务而支付的支出总额,比较典型的形式有工资、利息、红利、租金和专利权使用费等。因为收入是针对产出的生产而进行的支付,所以认为最终总收入应该等于总产出是有道理的。毕竟,所有的生产过程都要结束于某个地方,包括你我的口袋在内。
  产出的跨国界交换
  有时候,一个国家可能希望将其产出与别国交换。例如,美国可能希望用自己的商用飞机(如波音747)去交换日本的汽车(如本田或丰田)。如果在交换的时候,美国飞机与日本汽车的价值恰好完全相等,那么两个国家的贸易收支账户都会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美国和日本两国国内,出口和进口都恰好相等。
  这里有一个谜团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国家都想实现贸易顺差,即与从国外收到的产出(表现为进口)相比,希望出售更多的产出给外国人(表现为出口)?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希望给出更多而不是收到更多呢?简单地说,答案就是目前处于贸易顺差的国家希望未来从贸易伙伴那里得到额外的产出。4这种跨时段的转移是通过国际借贷的过程而得到保证的。当一个国家的出口多于进口时,它不可避免地会贷出同等数额的资金到国外,这部分资金允许外国人购买其顺差部分的产出。相反,当一个国家的进口多于出口时,它必须从国外借人资金以便购买多出的进口产出。由于借款,它就必须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归还这个差额一通常是附带利息的。
  例如,如果美国即将从日本购人汽车而不出口任何产品,它就只能从日本借款来购买这些汽车。这种借款行为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美国人可以直接从日本银行贷款或者将股票、债券或其他有价证券卖给日本人。不管该笔借贷采取何种形式,其结果都是日本人持有股票或债券等形式的资产,从而在未来对美国的产出拥有求偿权。最终,当日本人决定出售他们所持有的美国股票或债券并用这笔收益去购买美国的飞机、电影和软件时,两国间的贸易差额将会被抵消。现在要求美国实现贸易顺差,把它的一部分产出运输到日本,从而强迫本国人消费少于本国生产的产出。同时,日本将会陷入贸易逆差,他们的消费将超过本国的产出(超出部分即来自美国)。
  所有这种跨国交易都会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所记录(见表1—1)。当前交易(例如商品或劳务的进出口)被计人经常账户。包括出售给外国人的股票和债券的收入在内的金融交易被计入金融账户(直到几年前还一直被称为资本账户)。经常账户的赤字一定会伴随着金融账户的资金流人(借款),而经常账户的盈余则一定会伴随着金融账户的资金外流(贷款)。因此,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是完全相对应的,一方的赤字必然会伴随着另一方数额相等的盈余。(有关如何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一些建议,请参见第六章。)
  依据不同的情境,经常账户赤字既可能表明某种优势,也可能暗示着某种劣势,所以不一定要从负面来对其进行解读。在某些情况下,经常账户的赤字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已经超出了自身的财富限制,其消费正在不断提高,超出了本国可以承受的程度。但是当一个国家为了提高国内的投资水平(进而提高其未来的产出水平)而从国外借人资金时也会引起经常账户的赤字。因此,对于有贸易赤字的国家来说,关键问题是它们能否合理利用这笔额外的产出;而对于有盈余的国家来说,能否让现在让渡给其他国家的这部分产出在未来收到好的回报才是问题的关键之处。
  虽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核算对你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复杂难懂。事实上,通过与你自己的个人预算进行一个简单的类比,其基本的问题应该就变成了一个交易清算的问题。你所创造出来的产出量,即个人的产出水平,就反映在你个人的收入上。如果你被雇用,那么就会根据你的贡献来支付工资或薪水。如果你拥有资本(例如银行账户、债券或股票),就会根据这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而支付利息或红利。如果你打算超额支出(即超出你的总收入限额去购物),你就必须去借钱(至少从储蓄中提取资金)来补偿这部分差额。额外的花费可能被用于补偿增加了的消费(例如历时两周的欧洲游)或者一项有可能会提高你未来赢利能力的个人投资计划(例如一项新增的教育投资或者创业尝试)。无论这笔资金用于做什么,你要借人,就会有人贷出。这就意味着,那个人生产的数量要超过他个人消费的数额(并且节省下这部分来借给你)。将来某一天你要附加利息地偿还这笔债务。当你还债的时候,你必须使得消费的数量少于你产出的数量(即消费低于收入本来允许的数额),因为你必须把收入的一部分以利息加本金的形式让渡给你的债权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情况基本相同。如果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例如由于进口多于出口),那么它正在消费的产出量要多于它所生产的产出量,并且它要从国外借人这个差额,这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金融账户中被登记为盈余(资金流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和个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消费和投资的长期限制是它所能够创造出来的产出量。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一样,在短期内消费的数量可以超过其所生产的产出量(通过借款来支付差额),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样是行不通的。一国的产出(它的GDP)因此就代表着它最终的预算限制,这就是为什么国民产出这个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因之所在。(关于产出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参见“比较优势理论简介”。)
  比较优势理论简介
  比较优势理论是整个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由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于1817年首次提出。为了说服英国的立法者放弃贸易保护政策,李嘉图开始着手证明贸易具有增加世界总产出从而提高消费和生活水平的非凡能力。基于一个仅包括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的简单模型,他证明了如果每个国家——一即便是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国家一一专门从事自己相对最为擅长的行业,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所需要的所有其他产品,会获得很大的好处。
  在他那个至今仍颇为著名的模型中,李嘉图假设葡萄牙在生产酒和毛呢两种产品时都比英国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具体来说,他假设葡萄牙一年中生产一定数量的酒(比如说8 000加仑)只需要80人,而在英国则需要120人;与此相类似,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假设是9000码)只需要90人,而在英国则需要100人。换句话说,葡萄牙每个工人每年的生产效率是100加仑酒或100码毛呢,而英国每个工人每年的生产效率只有66.67加仑酒和90码毛呢。既然葡萄牙在两个行业都具有绝对优势,为什么葡萄牙人还要从英国购买酒或者毛呢呢?
  李嘉图给出的答案令人惊讶不已,他认为只要两国都专注于自己相对最为擅长的行业进行生产,那么它们都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在李嘉图的例子中,虽然葡萄牙在生产酒和毛呢两个行业都比英国更具优势,但它在酿酒方面的优势更大。因此,葡萄牙在酿酒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相反,英国在毛呢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李嘉图得出结论说,如果两国都能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葡萄牙只生产酒而英国只生产毛呢——然后两国都致力于贸易活动,那么它们将会比在完全依靠自己来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形下消费更多的酒和更多的毛呢。
  更具体一点说,他假设每个国家各有1200个工人,各分配700个工人去生产酒和500个工人去生产毛呢。这就意味着葡萄牙生产了70000加仑的酒和50000码的毛呢,而英国生产了46667加仑的酒和45000码的毛呢。然而,如果每个国家都让自己的1200个工人去生产自己占比较优势的产品,葡萄牙可以生产120000加仑的酒,英国可以生产108000码的毛呢。如果现在它们进行贸易活动,假设用48000加仑的酒可以交换55000码的毛呢,葡萄牙将会最终得到72000加仑的酒和55000码的毛呢,而英国则将得到48 000加仑的酒和53 000码的毛呢。换句话说,由于专业分工和贸易,两个国家最终都得到了更多的两种商品(见表1-2)。事实上,如果它们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生产这些数量的两种产品,葡萄牙需要1 270个工人,而英国则需要1309个工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专业分工和贸易使得两国仿佛都免费得到了额外一批工人所生产的产出。
  此后,经济学家们已经证明了,李嘉图的结论可以推广适用于你所愿意包含的任意多个国家和任意多种产品。尽管我们当然可以限定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贸易互利原则失效——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通常都认为这些条件(自由贸易的可能例外条件)在实践中发生的概率很小。的确,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曾经坦言:“这是个简化了的理论。然而,尽管它被过度简化了,比较优势理论还是为我们探求真理提供了最重要的一瞥。政治经济学中很难找到比这个原则更重要的原则了。一个忽略比较优势原则的国家将会在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等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
展开
目录
致谢
导言
第一部分  了解宏观经济
第一章  产出
国民产出的衡量
产出的跨国界交换
是什么导致产出上升或下降?
财富不比产出更重要吗?
第二章  货币
货币及其对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名义与实际
货币和金融
中央银行业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第三章  预期
预期和通货膨胀
预期和产出
预期和其他宏观变量
第二部分  几个精选论题一背景与技术性细节
第四章  美国货币及货币政策简史
记账单位和货币价格的界定
金本位制:自我调节的机制?
联邦储备系统的创建
在浮动汇率制下找寻恰当的货币准则
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变
第五章  GDP核算的基本原理
三种核算方法
支出核算方法的具体细节
折旧
GDP和GNP
历史的和跨国的对比
投资、储蓄和对外负债
第六章  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个典型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理解贷方与借方
国际收支平衡核算的影响力与陷阱
第七章  理解汇率
经常账户余额
通货膨胀与购买力平价
利率
了解汇率的含义
结语  对各章节的统筹梳理
产出
货币
预期
宏观经济学的运用与滥用
词汇表
注释
作者介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