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转形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拓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85308
  • 作      者:
    罗雄飞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转形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拓展》的研究以“转形问题”、复杂劳动的还原和价值一价格关系的重构问题和“资本计量问题”三大理论难题为主轴,在对这些理论难题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体系创新”,从而将其落实到更为现实的经济层面。
展开
作者简介
    罗雄飞,1964年生,福建省宁化县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2008年l月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8年1月于江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北京物资学院等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世界中世纪经济电》(合著)、“俞樾的经学研究及其思想》、 《社会经济问题探索》; 在《世界经济与政治*Ⅸ 南亚研究》《经济评论Ⅺ《清电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电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在经济学, 历史学、国际关系、哲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马克思学说的发展, 创新为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
内容介绍
    《转形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拓展》的研究以三大理论难题为主轴,在对这些理论难题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体系创新”,从而将其落实到更为现实的经济层面。第一个理论难题是“转形问题”。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有体系的科学性,为其进一步拓展确定一个方向。在《资本论》第三卷出版以来的100多年中,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否定主要是围绕“转形问题”提出来的。而“两对总量”能否同时相等是这一问题的核心。由于“两对总量”只能在“特殊条件”下同时相等,他们普遍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成立的。通过对“转形问题”的具体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广义转化理论系列:转形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拓展》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在投入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要使“两对总量”同时相等,确实需要“特殊”的条件。 2.以生产价格计量的生产资料的“成本价格”与以价值计算的相应成本存在差别(“误差”),但不能把这种差别引申为总价格、总利润与总价值、总剩余价值的“误差”,更不能把这种“误差”强加于马克思。3.在投入转化为生产价格且没有“特殊条件”约束的情况下,马克思在转化理论中所运用的平均价值利润率与运用新古典均衡分析得出的利润率确实是不一致的,用以劳动时间为计价物得出的均衡价格总计的总投入也是不确定的,这与我们“投入资本没有变化”的假定前提也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与“两对总量”不能同时相等存在内在的关系。这种不一致是由新古典均衡分析的“资本计量问题”引起的。因此,就其实质而言,“转形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资本计量问题”的衍生物,或者说是这一问题的幻影,由此产生的“转形问题”不但不能成为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由,而且它表明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纳入新古典均衡分析框架是没有出路的。第二个理论难题是复杂劳动的还原和价值一价格关系的重构问题。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广义转化理论系列:转形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拓展》的核心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转形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拓展”是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及其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展开理论思维的。理论创新是以科学继承为基础的,但是,每一种理论要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都必须与不同时期的时代使命紧密结合。因此,本书在处理如何继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方面,没有把重点放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思想和原理的简单重复方面,而是通过解答国内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的主要质疑来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与此同时,本书自始至终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神实质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发展、创新方面。在经过发展、创新的理论体系中,尽管对“商品”“价格”等概念以及价值量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方式进行了新的表述,生产劳动、价值、价值规律等核心范畴依然以原有的内涵为基础。我们不是离开原有体系进行另起炉灶式的创新,而是首先找出原有结论的各种明确规定或暗含的约束条件,然后依照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扩展的内在路径,通过约束条件的逐步放松,使理论在更为具体的层面加以拓展。这种拓展不是对原有理论的否定或替代,而是原有理论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展开。
展开
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范畴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主要内容及其逻辑结构
1.1.3 基本范畴的界定
1.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1.2.1 国内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新发展的几种思路及其评价
1.2.2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1.3 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1.3.1 指导思想及其基本原则
1.3.2 基本研究方法

2 “转形问题”争论及其分析方法问题
2.1 “转形问题”百年争论概况
2.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论》一、三卷是否矛盾的争论
2.1.2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对总量”能否同时相等的争论
2.1.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多余的争论
2.2 鲍特凯维茨“陷阱”和斯蒂德曼的利润率分析
2.2.1 鲍特凯维茨“陷阱”
2.2.2 价值利润率与货币利润率的差异问题
2.3 关于鲍特凯维茨模型和利润率“不一致”的分析方法问题
2.3.1 如何理解鲍特凯维茨模型的“特殊”条件
2.3.2 如何理解“成本价格”的“误差”
2.3.3 新古典均衡分析与?转形问题”

3 复杂劳动还原与价值?价格关系的重构
3.1 复杂劳动还原的经典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复杂劳动还原
3.1.2 马克思有关复杂劳动还原及其省略的相关论述
3.2 复杂劳动还原的基本思路
3.2.1 以基期平均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为基础的还原
3.2.2 以基期的生产价格为基础的还原
3.3 价值规律作用方式的变化与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3.3.1 约束条件的放松与有关范畴的重新表述
3.3.2 以交换价值相等为基础的非等价交换原则及其理论说明
3.3.3 个别商品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趋势
3.3.4 产权约束条件下不同部门间的价值转移
3.4 商品价格的价值基础
3.4.1 供给价格的形成及其价值基础
3.4.2 需求价格的价值约束
3.4.3 影子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决定
3.5 对一些相关理论问题的阐释
3.5.1 价值总量的增长及其机制
3.5.2 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问题
3.5.3 基于不同价格体系的国际经济比较问题
3.5.4 价值源泉与剥削问题
3.5.5 关于生产价格理论的进一步说明

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拓展:经济学新综合的基础
4.1 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缺陷
4.1.1 货币工资率和利息率决定中的逻辑问题
4.1.2 资本计量与利润率边际决定的循环论证
4.1.3 技术选择与资本密度、利润率的关系问题
4.2 斯拉法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商品生产所费劳动与商品所购劳动存在矛盾
4.2.2 “标准商品”不能作为“不变的价值尺度”
4.2.3 劳动还原中存在的问题
4.2.4 联合生产理论难以成立
4.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4.3.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剑桥资本争论”
4.3.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兼容互补关系
结束语
英文人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