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用心来研究“三农”问题
中国的农民究竟怎样才能增收和致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农村积累了没能正常转移的几亿人口和劳动力,与国际上许多国家农民户均种百亩,甚至几千亩地,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高的情况相比,目前中国的农村人多而耕地非常少,每户只有几亩地,现代化水平也因生产规模太小而无法快速提高。这种局面下,如何持续地增加农民收入,并使他们富裕,成了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我觉得,需要从农民的收入结构及其未来不同收入渠道的前景来思考,才可能找到解决这个难题清晰和正确的路径。
中国农村发展人多地极少的条件,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非常相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民,其收人主要为四大部分:农业收入,包括养殖和渔业收入;非农业工作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土地房屋买卖、出租、人股等收入;投资、创业和经营性收入。开始时,农业收入占大部分,随后比例越来越小;随着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业收入的比重开始增加,规模越来越大;而由于土地房产是私有的,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土地房屋等财产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而东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非常宽松的环境,又使农民投资、创业和经营性收入越来越多。实际上使农民致富的,使这些国家中等人口大量增加的。关键是农民投资、创业及经营性收入,还有财产性收入。毫无疑问,只有从土地上减少农民,适度规模化经营,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因此,中国绝大部分农民未来增收和致富的过程,我想不可能违背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走过的规律性的道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