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推倒一世之智勇 开阔万古之心胸——《孙子兵法》商战大智慧导言
第一节 万世名利今古大智慧
有道是: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孙子兵法》无古今,大智自浅深。
《孙子兵法》无中外,般若自浅深。
有人说过这么两句话: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万世利。《孙子兵法》对我们民族而言,对整个人类的和平而言,都有万世之名,万世之利。诸君都知道《孙子兵法》是20多个世纪以前,齐国人孙武写的一部伟大的兵书。
今天是所谓以IT为主流的新经济了,这20多个世纪以前的一本老“皇历”,现如今还翻得翻不得?有道是: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有这么两句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一种天地大美的无分古今的宇宙情怀,江月美感。这一部亘古至今的《孙子兵法》,也是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我们怎么理解它呢?从时间上,孙子无古今,大智自浅深;从空间上,孙子无中外,般若自浅深。般若是佛门的术语,是大智慧的意思。那么这种无古今、无中外的大智慧。有什么体现呢?
第二节 不可思议震烁古今中外
一、不可思议之一
两次伊拉克战争,以《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验证,毫厘不爽。《孙子兵法》是两千多年前的一部冷兵器时代的兵书。但是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和日本搞出来一个“核威慑战略”。用这个活活地拖垮了前苏联。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就成了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以美国的超级大国的独霸、独强,按《孙子兵法》的办法来,是一种结局;不听孙子的话,又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结局。何以见得呢?第一次海湾战争打响以后,美国的记者从战地发回一则报道。大体是这么说的。它说中国未派一兵一卒参加此次作战,然而20多个世纪以前的一位中国人,神秘地来到战场左右战局,这个人就是孙武。当时美国人自以为得意的那个左勾拳战术,实际上是《孙子兵法》的奇正用兵的思路的现代版。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美国人是不是进退维谷?骑虎难下?撤兵吧,大国的面子没处搁,你向全世界怎么交代。你打伊拉克的理由是什么?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现在这个武器找着找不着都在其次,整个伊拉克是不是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内战?萨达姆时代,伊拉克人民固然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但至少还能吃饭吧,至少还能活命吧。对今天的许多伊拉克人来说,吃饭穿衣恐怕不是最担心的,最担心的是早上出去了,晚上能不能活着回来?现在就是内战,为什么搞到今天这个局面呢?我们知道以美国人对伊朗的那个阶级仇民族恨,它恨不得把伊朗掐死,就这都不得不放下架子说,兄弟。咱俩也谈一谈,你说它心里真愿意吗?肯定不愿意。为什么美国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均陷于被动呢?原因很多,有一条,肯定没有真正领悟《孙子兵法》的智慧。
《孙子兵法》里有这么几句话:“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谓“上兵伐谋”,就是仗没有打,我已经成竹在胸,谋定然后方可出动。我对这场战争,有周全的、完备的、立体的考虑。战前美国人呢。光想着怎么对付伊拉克的那个共和国卫队——萨达姆的嫡系部队,根本就没有想着如何融人伊斯兰的文明。现在之所以隔三差五有针对美军的自杀式攻击,不是说这些人忠于萨达姆,而是他觉得你亵渎了伊斯兰的文明。你看美国人上兵伐谋,没有想到怎么融入伊拉克的文化吧:而且他还想得很简单:既然你是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国家。那么好,你要乖乖地听我话。我把你扶持起来,跟萨达姆走得很近的那个教派,我把你打压下去。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人扶植起来的教派也不听他的话,乱成一锅粥,上兵伐谋没有做好吧。
我们再看其次伐交,美国人第一次打伊拉克,联合国授权,全世界搞外交。搞得是顺风顺水,几乎是西方自由世界大联合。还没有结束的这一次伊拉克战争,绕过联合国。所以安南临下台之前,也不忘了把美国人腌臜几句:说我上台这么多年。最糟糕的事情其中就有伊拉克。古人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且美国人跟欧洲三个大国,俄罗斯那不用说,和德国、法国有了外交裂痕,“伐交”没有做好。所以说这一部伟大的、亘古至今的旷世奇典《孙子兵法》,它的真理、它的智慧的光芒是灵光灼灼。时间上不分古今,地点上不分中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你看用这“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去验证一下两次海湾战争,毫厘不爽。
二、不可思议之二
非但是兵学圣经,且有仁者大爱。
《孙子兵法》虽为兵学经典,却不穷兵黩武,慎战以至非战。如“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理近《老子》“兵者,非君子之器。……战胜以丧礼处之”。
孙武非但是兵圣,而且有仁者大爱。实际上《孙子兵法》讲到最后最高境界,就是《老子》。所以说《孙子兵法》不仅仅是兵书,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老子》虽然是哲学著作,但字里行间潜藏着兵学智慧。古往今来好多人,都用《庄子》解《老子》,其实用《孙子》解《老子》更妙。孙子是伟大的军事战略家,由一个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来告诉我们说。能不打仗就不打仗。非打不可人家都逼上门来了,怎么办?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兵法》的原话是这么说的,“非危不战”,不到非常危险绝不轻开战端,“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就是说君主将帅绝不能因为个人意气用事,轻开战端。换句话说,孙子对战争的态度很审慎。一般来说,大家都觉得只要是兵学家多少都有点儿穷兵黩武的倾向,多少都有点儿好大喜功。
由孙子这么一个伟大兵学家告诉我们说:能不打就不打,要慎战,那是不是更有说服力?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他是坚决反战。《老子》有这么几句话:“兵者非君子之器”,他说兵器不是君子应该拿到手里的东西,注意下面有一句话:“战胜则以丧礼处之”,你看在西洋,打了胜仗要疯狂地庆功要狂欢,但是接近于孙子的老子讲,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庆功,也不要狂欢。非但不能庆功狂欢,而且还要办丧事。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给战败的一方也做追悼。
这怎么理解呢?《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成了北中国黄河中下游的雄霸之主。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中国威震乾坤的最关键的第一战。他该不该庆功?值不值得狂欢?但是你看曹操是怎么做的,他给袁绍搞了个隆重的追悼会,办丧事。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儿子给老子办丧事,没儿子也得弄个侄子,而且袁绍几个儿子并没有死啊,袁绍几个儿子袁谭、袁熙,这兄弟几个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呀,耗子扛枪——窝里横。本来这个丧事应由袁绍这几个儿子办。但是曹操非但给袁绍办了一个隆重的丧事,在那个会上还让袁绍的文胆陈琳,把当初给袁绍写的骂他的那篇檄文。对着袁绍的坟墓念一念。
那曹操为什么这么做?据说曹操本人注解过《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失传了。《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子》。曹操为什么这样做?这就是老子讲的:“战胜则以丧礼处之。”当然有的人说,曹操这个人狡猾,这么做是为了收买人心。以曹操的智慧胆识,不会用如此自取其辱的损招收买人心。再者,曹操对孙子,对老子的哲学,应该是了然于心的。
其实孙子、老子包括曹操,按曹操算的话是近两千年左右,按孙子、老子算的话那就离我们现在两千四五百年前。总而言之。我们的古贤那时候对战争的认识达到的境界就很高了。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不管是美国还是俄罗斯,它都不疯狂地庆功狂欢,都是悼念阵亡将士。按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是不是丧事办完了以后,过几周年祭。所以说军事家孙武主张,打仗可不是个小事情,能不打就不打。态度一定要审慎,甚至都有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说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可以说孙武是一个对人类和平有贡献的、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在今天是完全讲得通的。
其实在中国,不光是孙武,许多诗人也有仁者情怀,有两句唐诗是这么说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你疯狂地庆功的时候,给这个将军给那个元帅授勋章的时候,这个将军元帅的功名,是不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所以你看古人这两句诗,是不是既尖刻又深刻呢!
第三节 《孙子兵法》的民族文化的智慧特质
一、智慧特质之一
舍事言理,法尚应舍,如《老子》。与西洋之论据、论证、论点属两极相反思维,
“舍事言理,法尚应舍”,这个怎么理解。我们从小学到中学所受的教育,都是按洋人的这个形式逻辑来的。什么叫形式逻辑?论据、论证、论点,支撑这个论点的论据是什么,由这样的论据,根据什么原理,根据什么公理,推导到那个论点的过程,叫论证。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国哲学里,常常是有论点没论据,更不论证。你听懂了,说明你聪明有慧根,听不懂,就是笨蛋,我不跟你解释。
这一部伟大的《孙子兵法》,整部书没有一个打仗的案例,没有一个将军元帅的名字。不举打仗的案例,但你是不是越读越有味道?伟大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每一句话都是个论点或格言,没有论据,也不论证。但你越想是不是越有道理?
现在我们做家电,朝两个方向发展:家电的外形,譬如说,彩色电视。有的体积越来越大。你看那个背投液晶,跟小银幕差不多了。有的体积越来越小巧越精致,你看那个手提电脑、数码相机,是不是体积越来越小?好比说老板把总工叫来说。王工你想办法,把这个数码相机的体积弄得再小一点。王工就说,老板啊,这不能再小了。怎么不能再小了?你看咱这个数码相机,一个主构件体积是多少,还有几个配件体积各是多少,一个主构件的体积,加上几个配件的体积,体积总共是多少。从论据上看,王工说的数字是很准确的,参数也是很详实的。这是不是持之有据?人家论证过程也是严密的。由此得出的论点说,这小得不能再小了。是不是无懈可击?这时候秘书端来一盆水,老板让秘书把数码相机往水盆里一放,咕嘟咕嘟还冒泡泡。老板就说了。你不是说挤不出空间吗?那咋还冒泡泡?说明能挤出空间来!
你按形式逻辑来说,王工讲得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头头是道。这个老板为啥能想到这一点?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思维特质。禅宗管这叫智慧的顿悟。
二、智慧特质之二
《楞严经》里有这么句话:“心能转物则同如来。”什么意思呢?所谓“心能转物”,就说我这一颗智慧的心,到达一定境界之后呢,我心以外的东西就随着我的心,为我心而转动。诸位都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千古华章。我现在告诉诸位,范仲淹根本没去过岳阳楼,范仲淹是不是心能转物?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远不如现在,那时候毛主席用中国文化特质来进行外交工作,有一个出神人化的外交大手笔。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总统要到哪个国家去访问,是不是给这个国家莫大的面子?甚至你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访问了人家美国,那美国也不一定回访你。但是你看,尼克松访华,毛泽东是不是没有回访?你来看我,我不回访你。这是不是心能转物?把尼克松从太平洋的彼岸转到了中国。
尼克松跟主席谈话的时候。他本来一张嘴就想提到台湾问题,还要谈一些细节问题。但话还没说完,毛泽东大手一挥,这个问题,找恩来谈,我今天只和你谈哲学问题。和恩来谈的那是基辛格,这是不是降了一个档次,是不是心能转物?从大洋彼岸转到了中国,而且转到了他感兴趣的话题上。
三、智慧特质之三
情绪直觉,比兴类推。
情绪直觉,类比思维,怎么理解?《孙子兵法》有一篇是《火攻篇》,这篇文章前半节说,用火来攻击敌人,有几种进攻的办法,后半节却说,将帅千万不要意气用事。按这个形式逻辑来看,前头说用火攻了。后边又说将帅君主不要意气用事,是不是有点驴唇对不上马嘴?实际上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特质,情绪直觉,比兴类推。
在这里讲个笑话,在《笑林广记》里,一个秀才的老婆生孩子的时候难产了,痛不欲生嗷嗷直叫。秀才老公正在写文章呢,抓耳挠腮写不出来,老公也哼哼在那儿叫开了。他老婆说你叫啥呢?他说娘子呀,你是肚子里有东西,生不出来难受,我是肚子里没东西,还要生出来,我岂不更难受?你说我该不该哭?这就是中国的比兴类推思维。
有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主要负责企业考察干部的。他有一个好朋友跟他关系好,这个朋友啥都好,但是有一个毛病,喜欢包打听。最近那个包打听朋友问,听说老板最近让你考察谁了,有没有这事呀?总监就问我说,老师我要是把这事告诉了他,我不是泄露了公司的人事机密?我要不告诉他,我这不是得罪了哥们?你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我既保守了秘密,又不得罪朋友。我说我现在给你出个招:你故作神秘的,笑眯眯地问他:“你能保密吗?”他一想哦,你问我能不能保密,是不是要告诉我秘密了?他就给你保证说,“我能保密,我守口如瓶。”这时候你笑眯眯地跟他说,“我跟您一样我也能保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将心比心,比兴类推,是不是家常话?正因为家常话才有道理。所以说“非名山不留僧驻,是真佛只说家常”。
《孙子兵法》大智慧就像一场精神盛宴,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阔万古之心胸。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