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出鞘的倭刀:日本军力全接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185269
  • 作      者:
    徐辉,邱岱峰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出鞘的倭刀:日本军刀全接触》揭开日本自卫队神秘的面纱,感受曾经的战败国如何崛起。
展开
内容介绍
  彻底突破“和平宪法”藩篱的统合幕僚监会的成立在亚洲各国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但这还仅仅是日本人精心谋划的一系列动作的开始!2006年5月24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所谓《防卫厅设置法修正案》。根据该《修正案》,日本防卫厅开始了对其现行组织机构的进一步调整,除已增设的“总参谋部”之外,又进一步增设了地位和职能等同于别国总装备部的所谓“装备本部”。至2007年1月9日,日本正式修改《防卫厅设置法》,把现有的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与此同时,自民党还计划在其拟定的新宪法草案中把自卫队改名为“自卫军”。一旦自卫队再变成“自卫军”,加上已经设立的三支自卫队统一指挥机构和总参谋长职位,日本的军事体系在实质上就将与其他国家无异,其战后制定的和平宪法也将名存实亡! 
  至此,在二战结束60余年后,日本人终于重新铸就了一把锋芒毕露的倭刀,曾在二战中饱受日军铁蹄肆虐的亚洲各国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卫队这把倭刀的刺骨寒意。没有人会相信日本人磨刀霍霍仅仅是为了把刀子放在家里自己观赏。事实上,任何人在决定动手之前,都会把手中的刀子磨得再锋利一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皇国兴废,唯在海军”——日本海上自卫队战力剖析
  日本是一个传统的海上国家,对日本而言,无论是明治时代的“富国强兵”,还是今日的“重归正常国家”,虽然这些“国家梦想”的定位不尽相同,但要实现它们所需面对的最大障碍却完全一致,那就是日本与生俱来的国土狭窄,本国资源极其匮乏的现实困难。各个时期的日本政权均将摆脱这一“岛国桎梏”列为日本的首要国策,与之相对应,各个时代的日本海军,虽然在兵力规模作战思想等方面均大相径庭,但在最核心的建军目的上却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即服从和服务于日本的最高国家目标。
  自公元7世纪以来,日本在近1400年的时间里,曾先后六度发动了对亚洲大陆的掠夺性进攻,虽然在时间上规模上前后差异极大,但目的却完全相同——获得亚洲大陆上的土地、人口、资源及其他可以夺得的一切,为了实现自己的狂妄野心,日本首先就要跨过那条将日本列岛和亚洲大陆分割开来的“一衣带水”。从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败,到中国明王朝中叶的百年倭患和丰臣秀吉侵朝战争,在日本发起的这一系列“进军大陆”的军事冒险中,各个时代的日本海上力量均扮演了攻城略地的先锋角色。
  在认真总结后,日本政府深刻汲取了之前在进军亚洲大陆进程中因海上力量不足而数度铩羽的教训,开始将海军建设视为“日本国势兴衰之命脉”,这一思想绵延100余年,至今未变!日本也由此迎来了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丰厚回报!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都离不开海军,海军既是先锋,又是主力。日本通过海军在战争中掠夺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广大殖民地,海军成了“推动日本发展的第一实力主体”,而当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时,日本也就濒临最后崩渍的边缘。
  而在战后的日本正式树立“重经济、轻军备”的所谓“吉田路线”后,摆在日本建设“经济大国”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仍然是那个与生俱来的本国陆地上能源矿产储量均极其匮乏的现实。自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日本一直将“武力进军大陆”作为此问题的解决之道,在被惨痛的现实证明“此路不通”之后,日本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逐步的转型为以海上贸易立国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并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对日本而言生死攸关的问题,那就是整个日本经济对于海上运输的高度依赖。对整个日本经济而言,无论是原料和能源的进口还是工业品的输出,均主要依靠海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对海上贸易的依存度,主要根据海上进出口总量、海上贸易占GNP比重、商船总吨位算出,日本在这方面比重超过90%,远远高于英国、荷兰、挪威等国的70%。海洋,尤其是海洋运输,已经成为日本的“国家生命线”!而战后重建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则又一次成为日本“国运之捍卫者”。当日本从20世纪末开始走上所谓“正常国家”道路后,海上自卫队又开始扮演起探路石的角色和“国家正常化”的先锋!正所谓海上自卫队成,则日本兴,海上自卫队败。则日本亡……
  第一章  “世界第三海军”的前世今生
  在日本现代海军130余年的历史中,曾在20世纪20年代和本世纪初两度拥有了“世界第三”的殊荣。1921年11月12日,有美、英、法、意、日等九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的革命女儿大厦举行。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休斯当选为主席。在全体会议下设有两个专门委员会,其中之一就是由英、美、法、意、日五个海军大国代表组成的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委员会。经过3个多月的争吵和反复交涉,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替换总吨位的限额是: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就这样,从明治建军之日算起,日本只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超越了法意这两个老牌海上强国,日本海军则从一支没有一艘现代化军舰的孱弱力量一跃成为世界上可以和美英鼎足而立的世界三强。
  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二次赢得“世界第三海军”盛名的时间则是本世纪初。但由于这主要是出自日本人自己编订的海上力量排名表,所以其合理性还值得商榷。1954年,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正式重建海上自卫队。在初期,它只是一支用于近岸防御的小型海上力量,但是经过50余年的快速扩充,目前已俨然成为一支兵种齐全、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远洋进攻型海上力量。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评估,目前在海上力量方面,日本有三个“世界第一”,分别是反潜能力、扫雷能力和常规潜艇战斗力。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超过100架“世界最强的反潜机”P-3C反潜飞机,而英国仅有不到30架。在扫雷技术上,日本海上自卫队有各类扫雷舰艇30余艘。美国海军在亚太地区海域的扫雷作业还要依赖日本。从装备的大中型水面舰艇数量、排水量和技术水平角度考虑,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超过了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英国皇家海军,成为仅次于美俄两国的世界第三强大的海上力量。海上力量。
  前世:联合舰队,如樱花般在怒放后凋谢
  在西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上,曾有这样一支悬挂着旭日战旗的庞大舰队。在它从成军到覆灭的70多年里,为了实现本国“八闳一宇”的野心而东征西讨,铁蹄踏遍了整个西太平洋,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这支曾一度位列世界三强的强大海军,就是昔日的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虽然它最终在太平洋战争中折戟沉沙,但它在几十年的血与火的历练中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惨痛教训却成为战后重建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今日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几乎可以看成是昔日联合舰队的再世传人。我们要深入地了解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今生,就不能不去回顾它那曾经辉煌的“前世”,去探寻那朵已经消失了60年的“帝国之花”。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政复古”诏书,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由此开始。在这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运动中,最初还仅仅是停留在日本民间的“大陆政策”开始逐步为日本统治集团所接受。
  为了实现日本统治集团“征伐四方”的迷梦,日本开始不惜工本建设海军。以甲午战争为例,为了能有效地对抗中国北洋舰队,日本举国捐款购舰,甚至达到了由明治天皇亲自下诏削减全国官员俸禄以筹备海军经费的地步,当时连日本小孩玩的游戏都叫做“打定远”(“定远”号铁甲舰,时为北洋舰队旗舰),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海军建设的投入程度。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继《与清国斗争方案》后,再度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提出“乘彼尚幼稚”,以武力分割中国,“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方案要求在1892年前完成对中国作战准备,进攻方向是朝鲜,中国的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地区。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线路图发动了甲午战争,并几乎达到全部预期目的。《与清国斗争方案》、《清国征讨方略》都是日本最高层次的官方文件,其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和纲领性,体现了日本的国家意志,显示“大陆政策”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成熟了。在甲午战争中尝到了甜头的日本利用清政府的战争赔款,对内大力发展工业,推行全民教育,快速地完成了国家的近代化改造,对外则以加强海军建设为核心,继续推行“大陆政策”。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击败俄国,正式确立了其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并由此迈入了列强俱乐部的大门,正式获得了和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平起平坐的资格。在日俄战争中,正是依靠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的胜利,日本才笑到了最后。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海军在日本整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从日俄战争结束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36年间,日本对海军建设的投入程度让人只能用“疯狂”二字来形容。1920年,日本海军正式提出了建造“八?八舰队”的计划,这也是在日本海军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八?八舰队”这一名词,按此计划,日本海军打算到1928年共建造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并 以此取得对西太平洋上美国舰队的战略优势。但日本毕竟是国小民穷,无法与英、美相比,超出本国经济承受能力的扩军计划让日本不堪重负,以至于当时日本民间都传出了这样的说法:“海军每建造一艘主力舰,国家经济就要不景气一年”,被讽刺为“贫国强兵”的典型。在现实的压力下,“八?八舰队”计划最终中途夭折。
  但此时的日本已经不可能清醒,对外扩张的屡屡得手让日本人彻底地陷入了“日本不可战胜”的迷梦。而事实上,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带有相当的侥幸成分——甲午战争的胜利实际上是拜清政府的腐败所赐。在日俄战争中决定性的对马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面对的是一支已经跨越了半个地球的疲兵。但对利令智昏的日本而言,这一切都已经被置诸脑后,当时的日本决策层中弥漫着这样一种情绪——只要日本敢干,它就可以得到它想得到的一切!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成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凭借着几十年来辛苦攒下的家底,日本也曾连战连胜,但随着美国战争机器的全面发动,日本在国力军力上的孱弱开始暴露无遗。实际上,在1919年美国驻太平洋的舰队就几乎与日本整个舰队一样强大,而凭借着综合国力上的巨大优势,只要美国愿意,它就可以取得对日本的巨大优势。以航空母舰为例,美国海军在整个战争期间陆续建成了17艘“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与之对应的日本海军的“大凤”和“云龙”级航母却只建成了区区4艘!除了装备上的劣势以外,日本海军在作战思想上也严重落后于美国海军,当美国海军已经开始将航空母舰列为海战主力时,日本海军还沉迷在“大舰巨炮”的迷梦中难以自拔,硬件和软件上的双重差距注定了联合舰队的悲剧结局。1945年4月7日,被日本人视为“镇国之宝”的“大和”号战列舰在冲绳附近海面被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击沉,由此也宣告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覆亡。
  转世:不散的阴魂,联合舰队与日本海上自卫队
  1951年9月8日,美国根据《美日安保条约》,向日本出借了包括10艘(以后义追加8艘)1450吨塔科马(Tacoma)级巡逻舰(PF)(日本称之为楠级)和50艘300吨级登陆支援艇(LSSL。)(日本称之为百合级)。这些舰艇划归了当时的海上保安厅,并以此建立了新的部队,即海上警备队。这就是今天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前身。1954年,随着《防卫厅法》的实施,日本正式将海上警备队改称海上自卫队,在联合舰队覆灭9年后,东亚的海面上重新出现了悬挂旭日旗的东瀛舰队。
  作为帝国海军的转世传人,海上自卫队在其正式诞生前就被注入了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血脉。早在日本海上警备队成立之前,为了筹备建设这个新日本海上力量的摇篮,在野村吉三郎这位在“一?二八事变”后期就任过侵华日军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官,并在虹口公园被朝鲜义士炸瞎了一只眼,以后官拜至外务大臣,并在珍珠港事件前夕就任驻美国大使,被美国当时的国务卿赫尔斥为“卑劣无耻”的原海军大将倡议下,日本人秘密设立了一个叫做Y委员会的组织,这个Y委员会是由以曾经担任海军军务局长的山本善雄原海军少将(海兵48期,海大29期)为首10名原海军人员、海上保安厅职员为委员和14名委员辅佐而组成,负责接收那借贷舰,并召集乘组员,进行训练和编制舰艇部队,事实上它便成为日后重建日本海上力量的骨干组织。
  根据山本善雄等人的总结,联合舰队在其存在其间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验篇
  第一、速战速决,高度重视进攻突然性
  日本根据自己国力、军力不足难以支持一场长期战争的现实,提出了极富针对性的“一击必杀”战略,即以突然袭击的模式,力争在第一次突击中就对敌方的武装力量造成毁灭性打击,继而摧毁对方的战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便是日本政府经过多年的策划和准备而突然发动的一场对华侵略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了清政府的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在陆地上又突然对清军发动进攻,通过不宣而战偷袭成功。此外还有日俄战争,在战争发动之前,日本利用外交等一切手段,隐藏自己的战略意图,就在日本已在仁川登陆的当天(1904年2月6日),还声明“在宣战之前无意开展军事行动”。但在2月8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就向俄国舰队发动进攻,直到2月20日明治天皇才正式向俄国宣战。日本通过突然袭击的开战方式,给俄国太平洋舰队以重创,并对日本夺得战争初期的战略主动权起了重大作用。日俄战争后,日本根据战争的经验,认为不宣而战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通例”,而“先宣后战”是“异例”。1925年,这一思想正式写入了日本陆军大学的讲义。此外还有众所周知的著名战例即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裕仁天皇亲自批准后,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不宣而战,偷袭了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和美、英、荷在太平洋上的属地,重创美军。
  虽然战后的海上自卫队一直没有公开宣布其真正的作战指导方针,但作为联舰队的直接继承者,海上自卫队一直把突袭和反突袭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作战模式。
  第二、要控制制海权,从而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日本在海军建设中的一大特点是高度重视制海权,强调通过获取制海权以赢得战争主动权,并进而最终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认为,对中国的作战为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获得制海权是关键。谁控制了制海权,谁就掌握了战争中的主动权。由此,其参谋本部制订了陆海统筹兼顾的全面作战计划。而后的战争进程表明了制海权的获得与否的确成了决定战争结局的最关键性因素。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中重创中国北洋舰
  队、控制黄海海权后,战争的胜负就基本上确定了。鉴于甲午战争中的经验教训,日本在日俄战争中也特别重视获得制海权。为了夺取黄海的制海权,日本军事当局在开战前奇袭了旅顺港的俄国舰队。这次作战虽然战果不大,但却迫使俄国舰队退缩在旅顺港内不敢出动,从而对陆军向中国东北进军起了重要的作用。日俄战争以海战开始,也以海战结束。正由于有了日本海战的胜利,才最终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战略指导也都贯穿了“夺取制海权”这一思想,并在战后进一步为重建的海上自卫队所继承。海上自卫队自成军之日起就将部队的远洋作战能力培养列为海军建设的核心,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不断完善。
  第三、高度重视部队的日常训练和人才培养。即所谓“精兵政策”
  日本海军早期曾师从英国,受英国海军影响,在其联合舰队建军不久后即在江田岛设立海军学校以培养海军军官,并由此形成了重视军事训练的传统。二战前日本海军的军事训练强度之大和科目之复杂均居列强之冠,其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的选拔淘汰率达到了惊人的30%,太平洋战争之初日本联合舰队能够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这种高度重视日常战斗素质养成的所谓“精兵政策”。
  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战后的重建过程中将联合舰队重训练的传统全盘吸收,并针对其将优秀兵员全部置于一线造成后继乏力的缺点进行了富有针对性地改进。在今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编制序列中,设有专门的训练舰队,其各个舰种都配有专门的训练舰只以供学员实习之用。这样系统和完备的培养体系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海上自卫队的人员素质堪为亚洲各国海军之冠,即使在全球范围内衡量也足以位列三甲。
  弟四、与海权国家结成军事同盟,积极引进消化其先进技术。以快速形成部队战斗力
  任日本联合舰队初期,日本曾选择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作为其结盟对象。英日同盟的建立不但让日本在与俄国的东亚之争中获得了一个强大后盾,更为当时还处于跚学步阶段的日本海军赢得了一个坚实的盟友和难得的老师,通过从英国购买军舰,日本得以快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联合舰队;通过引进英国海军成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条令,日本海军很快步人了正规化建设的良性轨道;通过从英国引进先进的造船设备和相关技术,日本得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了自己的造船工业,为联合舰队日后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之后的日本选定了美国作为自己的头号盟友,不知是不是巧合,日本的这个新盟友同样拥有一个最强大海军国家的身份。美日结盟让重建后的日本海上力量获得了一个稳定的装备获取渠道,自海上自卫队重建以来,在其装备发展上几乎一直保持和美军的同步换装,各型美制导弹、舰炮等舰载武备和声呐、雷达等电子设备,乃至于最核心的舰用发动机技术均以许可证生产的形式在日本开花结果,对日本海上自卫队战斗力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教训篇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远洋航空战力,一言以蔽之,就是日本必须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并应将其作为整个海军的核心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的国家,其联合舰队在二战初期取得的战绩中的最主要创建者也是其海军航母编队,并在其决策层中形成了以山口多闻少将为代表的“航母中心派”。但是,尽管航母战队取得了如此的实绩,日本海军决策层中的大多数人却仍顽固坚持已经过时了的“大舰巨炮主义”,完全无视航母已经成为了海战主力的现实,最终结果就是日本航母因缺乏足够的护卫舰艇而折戟沉沙,被联合舰队视为瑰宝的战列舰队则因为失去了空中掩护,在美军舰载航空兵铺天盖地的打击下,还没有见到敌方舰队的影子便全军覆灭。
  日本海军一向有在惨败后积极汲取教训的“优良传统”,二战的惨败让日本人对航母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还在海上自卫队正式成立以前,山本善雄等人就计划直接从美国引进轻型航母,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日本海上自卫队又陆续为拥有航母而发起了多次冲击,虽屡遭重挫但一直痴心不改,并最终有了最近“日向”号轻型航母的功德圆满。
  第二、必须高度重视反潜战,保卫日本海上运输线,也就是所谓的“封锁与保交”作战思想
  所谓“封锁与保交”,其内涵就是坚持《日美安保条约》,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封锁对马、津轻、宗谷三海峡和保护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为主要作战任务。这一战略是根据联合舰队在战争中的惨痛教训、日本现实的周边环境和《日美安保条约》的法律依据而制定的。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潜艇部队利用日本长期以来轻视潜艇作战的弱点而大打出手,几乎击沉了日本全部商船队中的70%,彻底切断了,联系日本本土和占领地之间的运输线。战后重建的海上自卫队面临的首要威胁就是屯兵东亚的苏军太平洋舰队,而苏军太平洋舰队恰恰又是一支将潜艇视为海军核心的“大潜艇主义”海军。
  日本四面环海,离开海上运输则无法生存,可以说,日本海上自卫队几十年的发展都是围绕反潜保交这一主线的。海上自卫队的角色也由战前对外扩张的急先锋转变了对日本而言国运攸关的“海上生命线保卫者”。这一传统直到近几年才稍有变。
  第三、为了日本国民的生存,要建立有效的反水雷能力
  对千所有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人而言,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发动的那场名为“饥饿战役”的封锁作战几乎是他们永生的梦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迫使日本投降,美军发动了一场“饥饿战役”。“饥饿战役”的目的,就是以水雷封锁日本的港口、海峡和航道,切断其海上交通线,从而使日本国内的生产陷于瘫痪。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29轰炸机1528架次,布雷12053枚。所布水雷共炸沉炸伤日军包括“海鹰”号航母等65艘军舰在内的船只670余艘。其中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达431艘,总吨位140余万吨,相当于战役开始时日本船舶总吨位的75%。美军此次攻势布雷的效果非常显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只1艘,而美军损失极其轻微,仅损失飞机15架。
  “饥饿战役”收到了显著效果,最终实现了全面封锁日本海上交通的战役企图,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了日本极其沉重地打击,显示了水雷这一古老兵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在这4个半月中,日本的进口物资下降了90%,维持战争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近乎中断;军工企业由于原料断绝,纷纷停产或关闭;日军大批飞机、舰艇由于燃料极度缺乏而被迫停飞、停航,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由于航运中断,250万吨大米堆积在朝鲜港口,日本国内的粮食供应极其困难,因为要优先保证军队需要,广大平民的粮食配给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终日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曾经狂热支持“圣战”的日本国民终于有了末日来临的
  感觉。
  对于水雷封锁战的切肤之痛让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战后把反水雷作战列为可以和保交护航并立的建军重点,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今天的日本水雷战部队无论在兵员规模、装备数量、舰艇性能和实际作战能力上都堪称世界之冠。
  第四、永远不要再和美国交战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这里的“永远”是必须要加上引号的。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后,日本也曾一度决定“永不与中国交战”。但从16世纪开始,日本却开始了对亚洲大陆的长期进犯。今日的“永不与美国再战”,其唯一的依凭便是与美合作的利益大于损失,在现实的“国家利益”驱使下,谁也无法保证日本不会在此消彼长后再度对美拔出它的倭刀。
展开
目录
序章:倭刀重铸五十年
第一部分: “皇国兴废,唯在海军”——日本海上自卫队战力剖析
第一章  “世界第三海军”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正常国家”道路上的海上自卫队
第三章  “藏而不露的撒手锏”——海上自卫队水下战力剖析
第四章 2009年,日本航母借尸还魂?
第五章  “由海向陆”,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动向
第二部分:东亚上空日本鹰——日本航空自卫队战力剖析
第一章 过去时:四十年打造“亚洲最强空中武力”
第二章 现在时:“导弹阴霾”下的日本国土防空
第三章 进行时:“攻防兼备”,航空自卫队的转型之痛
第四章 将来时:2015年,谁将主宰亚洲的天空?
第三部分:“日出之国”“小太刀”——日本陆上自卫队战力剖析
第一章  “非亲生子”:地位窘迫的陆上自卫队
第二章  动不了的“精兵”:冷战期间的日本陆上自卫队
第三章 打不出的“王牌”:“有事时代”的日本陆上自卫队
第四部分:“暗潮隐于水面之下”——日本隐形军力剖析
第一章  “183天的核国家”,日本的核力量剖析
第二章  隐形的“导弹大国”
第三章  “731魔影”,日本的生化武器
第四章 神秘的“第二军队”,日本的国防动员体制
第五部分:东亚。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
第一章 如果战争再次来临
第二章 假如周边真的“有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