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肩关节疾病针刀治疗与康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744232
  • 作      者:
    彭易雨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首套以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及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为基础,从生物力学角度详解专科专病针刀诊疗的专著。
展开
作者简介
    吴绪平,男,生于1953年12月,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中医学院针刀医学教研室主任。先后指导海内外硕士研究生45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名,2002年12月赴韩国讲学,2003年3月赴中国香港讲学。<br>    30多年来,一直在湖北中医学院从事针灸与针刀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讲《经络腧穴学》及《针刀医学》。研究方向:针刀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中医针灸专著28部。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刀治疗学》和《针刀医学护理学》,与张天民副主任医师共同主编《针刀临床治疗学》、《分部疾病针刀治疗丛书》(9本)。2008年主编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刀医学》;2009年2月与张天民副主任医师共同编著大型系列视听教材《针刀医学》(20集)。<br>    张天民,男,1963年生,大学本科毕业,针刀硕士。大学毕业后到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永川附属医院)工作,历任骨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骨科主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中医学院副教授。从事西医骨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5年,在脊柱侧弯矫形、关节置换、断肢(指)再植等方面颇有建树。2003年成为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的亲传弟子。提出了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以及网眼理论的物质基础——弓弦力学系统,补充和完善了针刀医学基础理论。设计了弧形针刀、防滑针刀及针刀体表定位仪(已获得国家专利)。在“针刀医学原创性及其推广应用的研究”科研项目中,以第四完成人的身份荣获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在“针刀疗法的临床研究”科研项目中,以第四完成人的身份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_973计划《针刀松解法的基础研究》课题组成员。<br>    与吴绪平教授共同编著《中国针刀医学大型系列视听教材》(20集),在吴绪平教授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刀医学》中担任第一副主编。与吴绪平教授共同主编《针刀临床治疗学》。与吴绪平教授共同任《分部疾病针刀治疗丛书》(9本)总主编。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发表西医骨科及针刀医学论文20余篇。<br>    彭易雨,男,生于1963年8月,主任医师,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1986年6月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至今,1990年以来担任黄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曾于1998~2000年受组织委派前往阿尔及利亚援外医疗队工作。现任“鼻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起草工作咨询专家、湖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委、黄石市针灸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石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常务编委、《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编委。<br>    擅长用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三联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分期法治疗面瘫,针刀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穴位埋线减肥等,科室发展迅速,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自2000年以来科室总收入年增长率保持在15%-25%之间。由于工作突出,多次受到黄石市卫生局、黄石市中医医院党委表彰。<br>    工作之余注意总结临床经验,在《中国针灸》等杂志上发表“再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等学术论文20余篇。获黄石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篇。多年来主持科研课题6项,其中科研课题“圆利针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肩关节疾病针刀治疗与康复》共7章,分别介绍了肩部的临床应用解剖、骨与软组织的力学系统、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常用刀法手法、肩关节疾病的针刀治疗与术后康复、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肩关节疾病康复保健操等。全书内容丰富,图丈并茂,清晰直观,针对性和实用性强,适合广大针刀临床医生及高等医学院校针刀、针灸、骨伤、中医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但无分支进入胸小肌,因而在胸大、小肌间的无血管区内进行游离肌皮瓣转移,可用以修复胸壁及头颈部缺损。另一部分血供来自胸外侧动脉、胸背动脉、肩胛下动脉及胸廓内动脉的肋间支。这些血管分支彼此吻合。胸大肌的静脉位于胸大、小肌之间,多与动脉伴行。可汇人腋静脉、头静脉及三角肌静脉。其中与胸肩峰动脉肌支伴行的静脉单独汇入腋静脉。<br>    胸大肌的淋巴回流有不同的途径。胸大肌的锁骨部有1~2条淋巴管注入锁骨上淋巴结,胸肋部内侧有淋巴管穿过相应的肋间隙,注入沿胸廓内血管分布的胸骨旁淋巴结。由胸大肌其他部分发出的淋巴管,上位者沿胸肩峰动脉注入锁骨下淋巴结,下位者沿胸大肌下缘注入胸肌下淋巴结。<br>    胸大肌由胸前内、外侧神经支配,从肌肉后面进入,彼此在肌肉中以分支互相连系。胸前外侧神经起于臂丛外侧束(c,一C,),多数为2支,支配胸大肌的锁骨部和胸肋部。胸前内侧神经起于臂丛内侧束,多为一千,支配胸大肌的胸肋部和腹部。胸大肌受臂丛各根支配,故只有所有的臂丛神经根损伤才会引起胸大肌完全瘫痪。<br>    胸大肌的主要作用是使上臂内收和内旋,锁骨部还可使上臂外展。锁骨部与三角肌共同作用可使肩关节屈曲,而其他各部分对肩关节屈曲不起作用。呼吸困难时,其止点作为定点,能上提肋前端,协助呼吸。<br>    2.胸小肌(C7-T1)<br>    胸小肌起于第3-5肋骨,向上外斜行成一腱,止于肩胛骨的喙突。大多数附着于喙突水平部上面与内缘,也有的仅附着于水平部上面(图1-2)。胸小肌还可以有附加止点,止于盂上粗隆。<br>    胸小肌的血供主要由胸肩峰动脉发出的1~2条胸肌支供给。另外还有一部分血供来自胸外侧动脉的分支及相应肋间动脉穿支。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肩部的临床应用解剖<br>第一节  表面解剖<br>第二节  肩部肌肉<br>第三节  肩部骨骼<br>第四节  肩部关节结构<br>第五节  腋窝<br>第二章  骨与软组织的力学系统——人体弓弦力学系统<br>第三章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br>第一节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br>第二节  慢性软组织损伤及骨质增生的病理构架理论——网眼理论<br>第四章  常用刀法手法<br>第一节  针刀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和治疗原则<br>第二节  针刀手术操作<br>第五章  肩关节疾病的针刀治疗与术后康复<br>第一节  肩关节周围炎<br>第二节  肩袖损伤<br>第三节  冈上肌损伤<br>第四节  冈下肌损伤<br>第五节  小圆肌损伤<br>第六节  肩峰下滑囊炎<br>第七节  三角肌滑囊炎<br>第八节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br>第九节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br>第十节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br>第十一节  肩关节开放性手术后关节功能障碍<br>第六章  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现状<br>第七章  肩关节疾病康复保健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