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一种实现知情权的非制度性路径<br> 纪建文<br> 谣言是一种历史相当悠久的文化现象。“有人的地方,就有谣言”。就笔者非常有限的统计来看,中国有关谣言的俗语有:“三人成虎”、“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众口铄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无风不起浪”、“无风三尺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谣言止于智者”、“兵不厌诈”等。当然,谣言绝不独存于中国,在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早就对谣言进行过思索,诗人维吉尔也曾用“她走路迅速,生着灵巧的双翼,真是个怪物,可怕又巨大,身上长着羽毛无数,羽毛下仿佛奇迹般,有许多警惕的眼睛,还有那许多舌头,说着话的嘴和偷听的耳朵”的诗句来表达对谣言的憎恶。此后,谣言还逐渐进入人性论、心理学和历史学的领域,谣言现象的丰富内涵也逐渐呈现于世人。西语中,与谣言对应的词汇有“canard”,“hearsay”,“rumor-”,“tale”等。上述词汇之间有细微差别,更常见的翻译是“rumor”,但也有人认为,“rumor”一词更准确的含义应该是“小道消息”或“闲言碎语”。<br> 《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解释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上述有关谣言的俗语大多反映的是世俗情绪对谣言的憎恶,侧重点是谣言所传递的虚假信息。但如果谣言的意义仅限于此的话,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对它感兴趣,它也不会成为伴随人类发展始终的社会现象。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人们对谣言的需要,首先是出于求真的需要。如果谣言不包含丝毫真实信息的话,那么,相信不久就会因为人们对此不予理会而销声匿迹,这样看来,并非所有的谣言,也并非谣言的所有部分都那么让人憎恶。其实,在更广阔的意义上,谣言又可以与神话、寓言、故事、艺术、诽谤、谎言、个人隐私、政治生活、社会事件、名誉等现象,以及夸张的修辞手法产生关联。日本当代心理学家相场均先生甚至说,谣言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游戏,一种心理传递和话语传递的游戏;如果人类社会中完全没有谎言和谣言,世间将会因为病态的合理主义而毫无生趣。虽然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但是相信天人合一、缺少宗教传统,而特别注重法术势力权谋的中国,似乎有谣言生长的最好土壤。<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