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特免权制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43384
  • 作      者:
    吴丹红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法】孟德斯鸠
展开
作者简介
    吴丹红,浙江义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现为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专职研究人员。
展开
内容介绍
    《特免权制度研究》直面中国司法实践中证人作证制度的困境,提出我国证人特免权制度设立的可能性和障碍,回应了当前证据立法中就此问题存在的争论,拓展了我国证据制度研究的深度。证据的提出在于发现真实,然追求真相并不是证据法的全部目的。为保护社会特定价值或者基于社会政策之考量,法律也允许证人享有在一定条件下拒绝作证的权利。厘清作证特免权的内容和边界,不仅于保护证人有重要意义,亦是强化证人义务的前提。《特免权制度研究》首次全面阐述了不自证其罪特免权、亲属特免权、职业特免权和公共利益特免权等重要制度,分析了其在保护社会重大价值和实现司法正义之间的艰难权衡,澄清了学界对于特免权内容的误读。针对特免权制度在中国的历史性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综合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实证调查法、价值分析法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并没有特免权的存在,因此本书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国外特免权制度的运作和基本原理,通过分析特免权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产生的事件、判例和制定法,探究其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寻找我们失落的价值理念。在此过程中,比较研究的方法可能是笔者使用最多的方法。的确,作为特免权发源地的英美国家,在数百年的特免权制度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并就特免权问题得出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理论总结。在英美浩如烟海的判例中,特免权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和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历代证据法学家的著述中,几乎在每一部以“证据法”为题的教材中,都有特免权的影子。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在比较研究中主要以英美国家的特免权制度为范例,至于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法国,也有较为完善的特免权立法,但存在立法上照搬照抄、判例难以收集、学者论述不多的情况,所以只能在论述英美特免权制度的时候作为补充和参照。比较研究是很难驾驭的研究方法,本书将在行文中尽量避免材料的堆砌和简单的比较,而试图深入到制度背后的原因,以自己的评论观点作为比较的总结。例如,在比较中,笔者发现大陆法系国家的特免权范围要远远大于英美法系国家的特免权范围,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大陆法系国家比较注重对家庭的保护,有的认为这是因为英美法系比较重视证人证言的获得,在笔者看来,这些解释都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也不能令人信服。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引子 从一个公共事件进入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体系

第二章  法制史上的“失踪者”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容隐制
一、先秦的“父子相隐”观
二、成文法上的容隐制度
三、容隐制乃特免权之母
第二节  特免权的移植
一、清末修律的转变
二、民国立法的移植
第三节  “失踪”的特免权制度
一、1949年之后的特免权命运
二、1979年后对特免权的反思
三、台、港、澳地区的特免权
四、特免权制度的发展脉络
第四节  特免权缺席之后
一、过度的“发现真实”
二、不彻底的无罪推定
三、难有隐私权的世界
四、对亲情伦理的忽视
五、证人权利无保障

第三章  特免权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从作证义务到特免权规则
一、证人作证义务
二、作证适格和可强迫性
三、特免权的规则体系
第二节  特免权正当性之争
一、支持特免权制度的学说
二、反对特免权制度的声音
第三节  特免权的价值理念
一、发现真实的诉讼目的
二、发现真实的道德限制
三、超越实体和程序正义
四、特免权制度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特免权中的利益权衡
一、特免权制度中的利益因素
二、特免权制度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章  不自证其罪特免权
第一节  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产生
一、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起源
二、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基本内容
一、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主体
二、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客体
三、“强迫”与“自证其罪的风险”
四、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行使
五、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后果
六、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放弃
第三节  与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相关的权利
一、不自证其罪特免权与沉默权
二、不自证其罪特免权与不受损害特免权
第四节  不自证其罪特免权与证人豁免制度
一、证人豁免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证人豁免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三、证人豁免制度与不自证其罪特免权之关联

第五章  职业关系特免权
第一节  律师一委托人特免权
一、律师一委托人特免权的产生
二、律师一委托人特免权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医生职业特免权
一、医生一患者特免权的产生
二、医生一患者特免权的内容
三、医生一患者特免权的例外
第三节  神职人员一忏悔者特免权
一、神职人员一忏悔者特免权的起源
二、神职人员一忏悔者特免权的内容
第四节  记者消息来源特免权
一、围绕记者特免权的理论纷争
二、美国的记者特免权
三、其他国家的记者特免权
四、记者特免权的相关问题
五、记者特免权的例外
第五节  其他职业关系特免权
一、会计师和委托人特免权
二、专利代理机构和委托人特免权
三、其他职业特免权

第六章  亲属特免权
第一节  亲属特免权的起源
一、亲属特免权的产生
二、亲属特免权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英美法系的婚姻特免权
一、配偶证言特免权
二、婚内交流特免权
三、婚姻特免权的例外
第三节  父母一子女特免权
一、对父母一子女特免权的争议
二、父母一子女特免权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大陆法系的亲属特免权
一、大陆法系国家亲属特免权
二、亲属特免权范旧的差异和成因

第七章  公共利益特免权
第一节  公共利益特免权的起源
一、公共利益特免权的起源
二、公共利益特免权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公共利益特免权的主要内容
一、公共利益特免权的范围
二、公共利益特免权的决定主体
i、公共利益特免权的判断
四、公共利益特免权的放弃与例外
第三节  与公共利益特免权相关的制度
一、公共利益特免权与国家保密法
二、公共利益特免权与公民知情权

第八章  特免权制度的未来
第一节  我国建立特免权的阻力
一、不自证其罪特免权的障碍
二、律师一委托人特免权的障碍
三、记者特免权的障碍
四、亲属特免权的障碍
五、公共利益特免权的障碍
第二节  特免权“回归”之期待
一、现代社会重新注重信赖感和社会关系
二、我国的诉讼制度正日益呈现公平对抗性
三、证据制度改革正在吸收国外的证据规则
四、诉讼的文明化和民主化成为发展趋势
第三节  特免权制度建构的原则
一、与中国的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相契合
二、立足我国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现实状况
三、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建构特免权制度
第四节  特免权立法的评价
一、关于不自证其罪特免权
二、关于亲属特免权
三、关于职业关系特免权
四、关于公共利益特免权
五、关于特免权的例外
六、小结:遗憾与期待
附录:部分立法草案中的特免权规定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