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法评论.第22卷(2008)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40482
  • 作      者:
    陈兴良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刑事法评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法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型刑事法连续出版物,并已成为CSSCI的来源集刊。《刑事法评论(第22卷)》在延续以往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收录的文章也多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并兼有交叉学科的研究。随着刑事法评论成为核心集刊,纳入正规的学术评价体系,本出版物在刑法学界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与刑法哲学,提倡一种超越刑法法条之上的终极性思辨即刑法哲学的探讨,以及刑事一体化的法学研究模式。学术兼职: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学术成果:个人专著《刑法哲学》、《刑法疏议》、《刑法适用总论》、《本体刑法学》、《规范刑法学》、《死刑备忘录》等十余部,以及《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当代中国刑法新径路》等八部论文集。合著《刑法学原理》等六部;合译《英国刑法导论》等五部;主编《刑法全书》等三十余部;担任《刑事法评论》、《刑事法判解》等多种刑事法丛书主编;另参撰《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多篇。学术荣誉: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1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年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六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07年荣获美国法律社会学协会“国际学术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刑事法评论(第22卷)》是入选csscI核心集刊后的第一卷,值得纪念。对我们来说,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刑事法评论》仍坚持既往的编辑宗旨,这一点不会有任何改变。《刑事法评论(第22卷)》再次推出“刑法知识论研究”栏目,持续对此进行关注。邓子滨和蔡桂生的论文就是对《法学研究》和《刑事法评论〉》这两个学术平台所作的一种描述性研究。“理论前沿”中韩瑞丽的《法中寻美:刑法学研究的一种感性进路》一文,提出了“刑法学研究的美学进路”的命题,让人佩服其想象力。任九光的《关于当前刑事司法改革困境的社会成因分析——暨对刑事法学研究的批判》一文,则对我国刑事法学研究具有某种警示意义。  “刑事程序研究”栏目中的两篇文章分别对推定和刑事和解作了深度、有新意的研究,而“犯罪学研究”栏目中发表了两篇关于犯罪学的基础理论的论文。  “域外传译”栏目德国学者托马斯·魏根特的《刑事讯问程序中被嫌疑人自主权的保护》一文,提出了被嫌疑人自主权的概念。在“域外视野”中,刘淑琚的《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之考察》一文,对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的来龙去脉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作了系统考察。在“专题研究”中,王志远的《定罪思维的常人化理解与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之选择》一文,提出在犯罪构成模式的构造中要考虑常人化的定罪思维。任海涛的《承继共同正犯研究——以复合行为犯为视角》一文,对承继共同正犯这一较为复杂的共同正犯形态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刘伟的《吸收犯视野下的事后不可罚行为》一文,从吸收犯切入探讨事后不可罚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
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
[刑法知识论研究]
刑法学的《法学研究》之路/邓子滨
一、引言:动机、场景、目的
二、《法学研究》1978年至1987年的刑法学
三、《法学研究》1988年至1997年的刑法学
四、《法学研究》1998年至2007年的刑法学
五、结语:体例、篇幅、敬意

刑事一体化的知识生产
——《刑事法评论》前20卷之研究/蔡桂生
一、缘起:集刊宗旨和话语进路
二、底蕴:现实社会关心和终极人文关怀
三、提升:若干学科建设主线
四、群体:“刑事一体化学派”
五、结语
[理论前沿]

法中寻美:刑法学研究的一种感性进路/韩瑞丽
一、什么是美
二、美从何处寻
三、刑法学研究的美学进路
四、美学进路对于刑法学研究的意义
五、余论:“刑”与“美”缘何联系
六、结语:美学散步

关于当前刑事司法改革困境的社会成因分析
——暨对刑事法学研究的批判/任九光
一、问题及研究进路
二、刑事司法改革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三个典型案例:冲突的集中体现
四、决定困境的社会背景
五、困境成因的主观原因
六、中国刑事司法向何处去
[刑事程序研究]

刑事诉讼中的推定论要
——以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地区为例的分析/褚福民
一、推定与犯罪构成
二、事实推定与可反驳的法律推定
三、推定与严格责任
四、推定之限制
五、针对特定犯罪的推定
六、对中国的启示

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和解
——一种基于实证的分析/兰耀军
一、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诉讼地位
二、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得与失
三、“中国模式”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犯罪学研究]

犯罪学研究对象研究的批判性梳理/王燕飞
一、学界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界定的视角及其特点
二、对三种视角界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评析
三、科学界定犯罪学研究对象之途

思考与展望:犯罪学发展路径的选择/靳高风
一、犯罪学学科面临的危机
二、犯罪学学科面临的挑战
三、犯罪学学科面临的机遇一
四、犯罪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五、中国犯罪学发展的路径
六、结论
[域外传译]

刑事讯问程序中被嫌疑人自主权的保护/托马斯·魏根特文樊文译
一、导论:刑事程序中被嫌疑人的地位
二、被嫌疑人的自主决定和供述行为
三、法律上保护侦讯时被嫌疑人自主权利的防护性措施
四、结束语:供述对于程序结果的意义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度/约翰·卡普兰文陈虎译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
二、实用主义的讨论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政治代价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修改建议
五、结论
[域外视野]

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之考察/刘淑珺
一、引言
二、谦抑的概念性界定
三、谦抑主义的历史考察
四、谦抑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
五、谦抑主义的宪法基础
六、对谦抑主义在中国的一点思考
七、结语

英国刑法共谋罪历史沿革之梳理/林俊辉
一、导言
二、英国刑法共谋罪之起源
三、20世纪前英国刑法共谋罪规则之发展
四、20世纪以来英国刑法共谋罪规则之发展
五、简短结论

英美刑法中的“同意”抗辩/赵西巨
一、前言:“同意”抗辩产生的情境和理论回应
二、“同意”在英美刑法体系中的位置:
一种犯罪构成后抗辩还是一种犯罪构成要素?
三、“同意”抗辩在英美法中的适用:从假定非法说到假定合法说
四、医疗例外以及对“同意”抗辩的限制
五、“同意”抗辩在艾滋病传播犯罪中的具体应用
六、结语:启示与思考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的保留问题/杨力军
一、《罗马规约》中有关禁止保留的讨论与规定
二、保留、声明及对保留与声明的反对
三、《罗马规约》中的保留和解释性声明
四、就国内法与规约的关系所做出的声明
五、关于大赦、赦免和其他免于惩罚措施的声明
六、有关司法协助方面的声明
七、有关罪行定义的声明
八、结论
[专题研究]

定罪思维的常人化理解与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之选择/王志远
一、我国传统定罪思维模式评判
二、辩证推理对司法三段论的超越及其启示
三、前见:常人化的定罪判断起点
四、前见的证成与修正:定罪思维模式理解的再次超越
五、片面深刻的选择

承继共同正犯研究
——以复合行为犯为视角/任海涛
一、学说之争论
二、事实前提之重新设定
三、学说之检讨
四、理论之归结:从全然型复合行为犯概念谈起
五、纯粹否定说之难题
论陷害教唆的类型化与可罚-f生/陈珊珊
法条竞合犯抑或想象竞合犯
吸收犯视野下的事后不可罚行为
道德与法律关系视野中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探析
毒品刑事治理探讨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为“表面正义”而战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