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救助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687358
  • 作      者:
    林莉红,孔繁华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社会救助法》集作者多年研究之所成,立足于法学的基础之上,从法学视野出发,以权利义务关系为视角阐述社会救助问题,《社会救助法研究》始终围绕相关法学问题,从宪法规定的“公民物质帮助权”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鉴于我国社会救助法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的现状,作者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对未来我国相关立法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例如修改宪法相关条款、制定《社会救助法》和《灾民救助条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救助法研究》集作者多年研究之所成。立足于法学的基础之上,围绕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范畴对社会救助问题展开研究,对其中最直接涉及的民生、民权问题进行了富有深度并颇有创意的探讨。社会救助既涉及民生问题,也涉及民权问题。民生问题更多地为经济学和社会学学者所关注。而法学,特别是公法学学者更多地关注民权问题。
    在当代中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的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如何强化现代政府的救助责任便成为关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界定
    第二节  社会求助的内容、分类与形式
    社会救助的分类是指按照特定的标准对社会救助进行系统的划分,标准不同,分类亦有差别,但每一种标准都可以对社会救助进行穷尽的划分。社会救助的形式是指救助主体通过何种形式实施救助行为、赋予被帮助人以一定的权益,是社会救助的外在实现方式。按照特定的标准对社会救助的分类应是穷尽的,而社会救助形式的列举却是不穷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新的救助形式。每一种救助形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又可以划入不同的类别。
    一、社会救助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社会救助既可能是物质上的权益也可能是与物质有关的权益,包括货币、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利益和各种服务。贫困者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同时享受不同的救助形式。
    (一)现金救助
    我国于1999年在全国普遍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依补足性原则,发放现金的数额为公民的实际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的部分,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贫困线的差别较大,因而公民实际获得的救助金额也有差别。
    (二)住房救助
    对于低收人家庭的住房困难,政府可以采取发放住房补贴、提供廉租住房或降低租金的方式予以救助,这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的一种救助形式。例如在德国凡收入不足以租住适当面积住房的公民都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住房补贴,所谓“适当面积住房”是指成人每人12平方米,孩子4平方米。美国政府实施的公共住宅(Public Housing)措施,针对贫民提供免费住宅或低价的房租住宅。我国针对低收入家庭也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采取发放住房补贴、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三种形式。“实物配租,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直接提供住房,并按照廉租住房租金标准收取租金。租余核减,是指产权单位按照当地市、县人民政府的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现已承租公有住房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给予租金减免。”“实物配租应面向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及其他急需救助的家庭。”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界定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l
二、社会救助的特征
三、社会救助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内容、分类与形式
一、社会救助的内容
二、社会救助的分类
三、社会救助的形式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法律渊源
一、国际法渊源
二、国内法渊源
三、国际公约的国内实施问题

第二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
一、西方国家社会救助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
二、我国社会救助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理论渊源
一、公民权利理论
二、国家责任理论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功能与作用
一、保障基本人权
二、维护社会稳定
三、促进经济发展
四、体现社会公平

第三章  社会救助的原则
第一节  国家责任原则
一、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是国家(政府)的义务
二、政府救助与社会主体救助相结合
第二节  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一、保障贫困者的“最基本”生活
二、避免“养懒汉”现象
第三节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一、公平原则
二、公正原则
三、公开原则
第四节  补充性原则
一、个人的自救责任
二、家庭成员之间的救助责任
第五节  补足性原则
一、补足性原则与相关原则的关系
二、收入调查
三、差额救助
第六节  及时性原则
一、行政时限制度
二、简易程序制度
三、先予执行制度

第四章  域外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借鉴
第一节  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日本的生活保护制度
一、生活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宪法生存权条款:抽象与具体之争
三、生活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台、港、澳地区的社会救助制度
一、台湾地区的社会救助制度
二、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澳门的个人及家庭服务制度
第五节  域外社会救助制度的借鉴意义
一、立法模式:统一与单行
二、经费来源:中央与地方
三、救助机制:单一与混合

第五章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第一节  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封建社会的救助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救助制度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救助制度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
一、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型
二、我国现行社会救助的体系
三、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18l
一、社会救助制度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议

第六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第二节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保障对象
二、保障形式和发放周期
三、保障标准
四、申领和审批程序
五、保障金计算方法
六、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七、保障期限
第三节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农村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
第四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立法方面的问题
二、保障对象方面的问题
三、保障标准方面的问题
四、收入调查方面的问题

第七章  专项救助
第一节  法律援助
一、法律援助概说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司法救助
一、司法救助概说
二、司法救助的主要内容
三、司法救助的反思
第三节  医疗救助
一、医疗救助的必要性
二、医疗救助的分类
三、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住房救助
一、住房救助的主要内容
二、住房救助制度评析
第五节  教育救助
一、教育救助的对象
二、教育救助的形式
三、教育救助的反思
第六节  就业救助
一、就业救助的主体
二、就业救助的形式与内容
三、就业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八章  收容救助
第一节  我国收容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从救助到强制的蜕变
二、收容遣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从强制到救助的回归
第二节  我国收容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救助原则
二、救助对象
三、救助期限
四、救助内容与标准
五、救助的程序
六、受助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七、特殊救助对象的处置
八、档案管理
第三节  我国收容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救助与安置的衔接
二、流浪儿童的救助
三、救助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九章  灾害救助
第一节  灾害与灾害救助
一、灾害概述
二、灾害救助
第二节  灾害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适用范围与救助原则
二、预警预报与信息管
三、灾情等级划分与分级救助责任
四、救助对象
五、救助形式
六、救助标准
七、救助程序
第三节  灾害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立法缺位
二、救助标准不明
三、资金来源不足、监管不到位
四、忽视城市、社会灾害救助问题
五、重视物质救助、缺乏精神抚慰
六、灾害救助与其他救助衔接不畅

第十章  特殊性质的救助制度
第一节  “五保”供养
一、“五保”供养制度的沿革
二、“五保”供养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四、“五保”供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节  儿童福利
一、儿童福利概述
二、传统儿童福利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三、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扶贫
一、扶贫概述
二、扶贫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刑事被害人经济援助
一、刑事被害人经济援助概述
二、域外的经验
三、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经济援助制度

第十一章  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立法建议
第一节  修改《宪法》相关条款
一、现行《宪法》规定的问题
二、《宪法》相关条款的具体修改建议
第二节  制定《社会救助法》
一、明确政府的救助义务
二、构建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框架
三、扩大救助对象至全体公民
四、设置科学的社会救助程序
第三节  完善相关法规
一、颁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二、制定《灾民救助条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