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690341
  • 作      者:
    刘星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对于法律思想的阐述和分析,《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侧重分析。关于中国法律思想,以往学者已有丰富而且成熟的梳理,但是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即为尝试。阐述伴随分析颇为重要,因为法律思想的研究尤其是为了法律思考,进而实现对法律现象的深入理解。
  《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修辞希望平易。平易的出发点在于使人更易阅读。阅读的便利一是可使他者快捷理解,二是可使他者增添参与思考的欲望。思考的目的在于交流,而交流的成功对于法律实践的顺利展开注定必要。——刘星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星,北京人。曾为解放军侦察兵,后为建筑设计描图员。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法学院作过访问学者。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法学著作多部,发表论文若干,并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文汇报》等报刊辟有法学随笔专栏。
展开
内容介绍
  刘星作品系列。就法律思想的阐述和分析而言,《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侧重分析。关于中国法律思想,以往学者已有丰富而成熟的梳理,但是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即为尝试。阐述伴随分析颇为重要,因为法律思想的研究尤其是为了法律思考,进而实现对法律现象的深入理解。
  除分析的意义外,《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与以往的法律思想历史的叙述略有不同:首先,《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努力将思想和实践联系起来,尤为试图在现实经验个案基础上展开思想的解释和讨论,不纯粹从理论到理论。所以如此,因为笔者认为作为法律思想的话语和作为法律行动的实践——特别是具体微观法律活动的实践——是相互交织的,在相互交织关系的重建中,它们才能更为自我揭发,为人生动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既然仁义教化不会使人向善,相反却易使盗“日益精练”,而且“礼制”一类的社会规矩也是天天误导人的本性,使人日增邪念,所以就应抛弃仁义教化,抛弃礼制,让所有事情顺从天性顺其自然。像《老子》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①
  “礼制”是一类大体上自然而然产生的社会规矩,与国家法律不同,基本不是人为硬性规定出来的。但是礼的规矩也的确需要人为的培植。如果没有仁义教化的协助,没有他人日夜勤劳的鼓吹说教,“礼制”也许就会崩溃。就像《论语》所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②如果“礼制”终有人为的因素,那么它也就不是彻头彻尾的自然规矩,顺“其”也就不是顺其自然了。
  现在我们还是提个类似上一小节提到的问题:顺其自然是否可以避开“礼制”,就像避开国家法律一样?
  我们依然用“小孩子管教”的例子来说明这里的问题。小孩子生出来后,不去管他,不去教育,凡事都是顺“他”自然也即“天天放羊”。“天天放羊”的结果,小孩子自然没有“父父子子、兄弟姐妹”之间的礼节概念。没有这样的概念,小孩子也就没有什么亲情的感觉可言。不懂礼节,不知亲情,小孩子也就不懂得善以待人。日子常了不仅社会上就是家里面对他都只能是另眼相待,直至不予理睬。再过些时日小孩子长大了,终归会明白礼节的重要性,因为它连接着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反过来他便会自觉自愿地讲究礼节,而且会不遗余力地教化自己的后代。
  其实,人人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都有小孩子的经历。这样,从社会角度来看“礼制”的问题等于是将会发现人人都可能像小孩子那样,从不明白到明白,从不知礼节的重要到理解礼节的“生死攸关”。
展开
目录
序言
导论:中国法律思想的出发点
001.《鹿洲公案》里的“兄弟争田”
002.官·写在书本里的法
003.赏与罚
004.“大公无私”
005.市场上的兔子(定分止争)
006.独角兽·“法”
007.《说文解字》
008.“法官”办“鹿”案·礼2l
009.乡里自治
010.规矩方圆
011.不同的追求

第一章  严刑峻法
012.怕火不怕水
013.《韩非子》论杀婴
014.人性恶·国家法
015.从三万贯钱到十万贯钱
016.社会学的寓言:囚徒的困境
017.防微杜渐的法律功能
018.国家法的清晰与“礼”的朦胧
019.官人李维棠
020.“以刑去刑”的境界
021.罚当其罪
小结

第二章  教化为先
022.浪子回头
023.“风吹草动”:德教的功效
024.人有侧隐之心
025.人性善·国家法
026.法家的尴尬:秦王朝的灭亡
027.仁义
028.刑:义的根本·义:暴的来源
029.“槐树”刑罚的故事
030.饮酒之礼·礼治·“防患于未然”
031.学校的好风气·礼治的效率
032.礼治·“熟人”和“陌生人”
033.何谓善于奖赏?
小结

第三章  刚柔相济
034.性相近·习相远
035.“打一巴掌揉三揉”
036.常备不懈
037.董仲舒暗授《春秋》
038.君王眼中的“孝顺”
039.徐元庆案的“困惑”
040.“礼”为本法为末·德主刑辅
041.有嫁无婚·灵活解释法律
042.为什么解释?
043.法网的疏密·法律的原则性
044.养马人的命
小结

第四章  顺其自然
045.“你我的争议”14l
046.“无为”的治理
047.爱马·被马害
048.法令数量与盗贼数量的正比例
049.法律的起源
050.礼:混乱的开始
051.无礼无法的境界
小结

第五章  国家法律的天下
052.法家的追思
053.“以”法与“依”法治国
054.抓阄、抽签·“依法治国”
055.靠人与靠法·“法律机器”
056.国家危险的原因:一半务农一半坐吃
057.法律一元化的功能
058.法律的“内”和“外”·酒店的狗
059.明处·暗处
060.“腾云驾雾”·“权势”与“法”
061.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硬规矩”和“软规矩”
062.法律职业
063.邓析之死·“讼棍”
小结

第六章  “礼”或“民间法”的世界
064.苗人部落的传说
065.大义灭亲
066.家与国·忠孝难两全
067.父亲的权威
068.家族的小辈与长辈
069.“礼”·自然和谐与诗情画意
070.礼·吃饭·娶新娘
071.官司·和为贵
072.叔向与子产的通信·行为的仿效
073.习俗惯例式的民间法
074.奸污后的私了
075.愿望·“民间法”·“合理”
076.谁合理?
077.“民间法”的同情理解·熟人
078.原有秩序·民间法的地方性
第七章  法与人
第八章  天然秩序
第九章  激进主义
第十章  顺势而为
第十一章  第三种态度?
参引文献
一般索引
人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