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治国家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681523
  • 作      者:
    卓泽渊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卓泽渊,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发表学术论文约150篇,出版有《法律价值》、《法的价值论》、《法的价值总论》、《法治国家论》、《法治泛论》、《法政治学》等学术专著,主编《法学导论》、《法理学》等,总主编《法学论点要览》(10卷),副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新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问题研究》等,参编国家教委、司法部教材多部。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师、副校长,兼任《现代法学》主编。先后当选司法部优秀教师,全国“跨世纪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先后获得司法部法学教育优秀育人奖,国务院政府津贴。2003年根据组织决定调入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工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实施工程法学学科组主要成员,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届“四个一批人才”。
展开
内容介绍
    法治被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立以后,得到了中国社会的普遍认同。如何实现法治或如何进行法治建设,成为了我们极为重要的现实任务。在法治建设中,面对空泛的法治口号和以法治为口号的人治实践,又有学者十分智慧地提出了“具体法治”的见解。我非常欣赏这一见解的提出,也充分认同它所具有的实在意义。因为具体法治所主张的那种“具体的法治”,也是我所赞同的;具体法治所反对的空头“宣言”和离开具体法治的“那种宏大而高扬的法治”,既不是法治的根本,也是我所反对的。但是,我在思考了法治发展的情形后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担心:在具体法治的口号下,法治的整体性也许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法治的整体优化必然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这肯定不是具体法治主张者的初衷。但如果真是那样,我们也同样会犯历史性的错误。这种错误也同样是具体法治的主张者所不高兴看到的。显然,笔者所主张的整体法治也不是那种“宏大而高扬的法治”,而是指要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法治,要把法的内在结构、外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并用以指导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与发展,使法治发展具有全面的性质。整体法治与具体法治,是不完全相同语境下关于法治的认识,它们之间没有正确与错误的分野,二者都不可偏废。我们应当将具体的法治与整体的法治结合起来,使法治发展得其中道。为此,本人拟将自己的法治整体性观点述诸笔端,以求教于法学界的同仁,并希望能对具体法治的有所补充,并与之并存与并行,以有助于现实的法治建设。
展开
精彩书摘
    总论<br>    第一章  法治国家的概念解析<br>    建立法治国家,是依法治国的直接追求,是法治发展的努力方向,是社会进步的奋斗目标。对于法治国家这一概念的准确把握,无疑是把握法与国家、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法治国家的发展目标,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必需。<br>    一、法治国家的国家意识<br>    国家意识,至少在国家出现以来就产生了,并且不断地发挥着作用。国家意识直接决定着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也当然地影响甚至制约着法治国家的能否建立或者建设的快慢。作为法治国家来说,它要求正确认识国家的地位,正确解读国家与人民、国家与社会、国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国家意识的内涵非常丰富,在不同的学者或者著作里有着不同的解释。本书围绕论述法治国家的理论需要,仅仅对这几个基本的关系作一简要的论述。<br>    (一)国家是人民的创造物<br>    国家是来自人民的,这是提出并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性认知,它实际上是要回答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对于国家与人民关系的科学认识,就不可能得出法治国家必须建立的结论。<br>    人民是先于国家的社会存在物,国家是为处理人民的公共事务而产生的。在人类产生之后,人类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性,都使人类必须过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需要由特定的人甚至特定的机构来行使,这些特定的机构就是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政府(这是指广义的政府),这些以政府的名义进行工作、处理公共事务的人就成为了政府官员,作为公共事务的机关和官员,管理着一定区域的人民公共事务。政府、人民和一定的地域就构成了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就是后来人们命名为国家的东西。一个一个这样的实体,就构成了一个一个这样的国家。这就是国家的形成。<br>    ……
展开
目录
引言  法治与法治国家<br>总论<br>第一章  法治国家的概念解析<br>一、法治国家的国家意识<br>二、法与国家的关系解析<br>三、法治国家是法治化的国家<br>四、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br>第二章  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br>一、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br>二、法治国家的宏观特征<br>三、法治国家的微观特征<br>四、法治国家与国情差异<br>第三章  法治国家的整体法治<br>一、认识法治的整体性<br>二、法治结构的整体性<br>三、法治联系的整体性<br>四、法治时序的整体性<br>第四章  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础<br>一、理论基础的解读<br>二、民主治国理论<br>三、权力控制理论<br>四、法治优越理论<br>第五章  法治国家的社会条件<br>一、市场经济是经济基础<br>二、民主政治是政治前提<br>三、理性意识是文化条件<br>四、公民社会是社会环境<br>第六章  法治国家与法制变革<br>一、法治国家建设与社会变革<br>二、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法制变革<br>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法制变革<br>四、中国法制变革的历史特点<br>第七章  西方的法治国家里程<br>一、西方古代法与国家认知<br>二、法治国家的德国模式<br>三、其他国家的法治国发展<br>四、西方法治国家辨识<br>第八章  法治国家的实践反思<br>一、中国与世界的重要基点<br>二、农村与城市的视域范围<br>三、传统与现代的时空背景<br>四、建设与革命的性质判定<br>第九章  法治国家的现实发展<br>第十章  法治国家的未来旅程<br>分论<br>第十一章  法治国家与法律体系<br>第十二章  法治国家与法治理念<br>第十三章  法治国家与依法执政<br>第十四章  法治国家与科学发展<br>第十五章  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br>第十六章  法治国家与农村法治<br>第十七章  法治国家与民主立法<br>第十八章  法治国家与依法行政<br>第十九章  法治国家与司法改革<br>第二十章  法治国家与反腐倡廉<br>第二十一章  中国法治与世界法治<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