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冷战后的美国外交:1989-200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20901
  • 作      者:
    王缉思,徐辉,倪峰主编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冷战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今天,当人们提到“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时,常常不是指当下的伊拉克内乱、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中亚的“颜色革命”、中国和印度的崛起等等,因为这些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已经同冷战没有多少关系了。以2001年的“9·11”事件或2003年美军攻占伊拉克为标志,国际政治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冷战后”或者“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可能就此留给了1989至2000年这12年的时间,而这恰好是乔治·H·布什和比尔·克林顿在美国当政的期间。 <br>    《冷战后的美国外交(1989-2000)》在分析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主要流派的基础上,对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思想,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美国与前苏联地区国家的关系,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美国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思想<br>    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人类历史一个时代的终结。冷战结束后,美国所面对的是一个较之冷战时期更加动荡的世界,在时代更迭之际,任何重新确定美国新的外交思想成美国外交决策界和思想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经过一场外交思想的辩论,美国冷战后的外交思想逐渐明晰起来。<br>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辩论的主题<br>    冷战结束之后的10年,是美国外交思想大转折、大分裂和大辩论的10年。围绕着美国的国家利益、国际地位、全球战略、安全战略、外交路线等一系列问题,美国外交决策界和思想界的辩论接连不断。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外交始终伴随着思想的分歧和争议,而其他歧的深度、争论的烈度和广度的美国外交历史上都是相当罕见的。出现这种局面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出冷战后世界的不确定性、美国实力地位的变化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的纷争。<br>    在时代更迭之际,客观上需要展开一场外交思想的辩论。后冷战的世界将更加和平还是更加动荡?国际格局将是美国为主导下的“单极”世界,还是以多国合作为特征的多极世界?未来的主要安全威胁来自何方:是帝国的崩溃,还是大国的崛起?是民族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还是非法移民、毒品走私、环境恶化、经济衰退?抑或是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美国如何看待自己的实力?如何定位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地位和角色?美国的国家利益是什么?美国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时代交替之际,外交决策和思想家们必须就这些问题做出回答。<br>    ……
展开
目录
导言<br>第一章  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思想<br>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辩论的主题<br>一、冷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br>二、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br>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br>一、新孤立主义战略<br>二、选择性参与战略<br>三、合作安全战略<br>四、优势主导战略<br>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br>一、新孤立主义<br>二、新保守主义<br>三、民主和平论<br>四、新干涉主义<br>五、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br>六、约瑟尔·奈的“软权力”理论<br>七、基辛格的“大外交”理论<br>八、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思想<br>第二章  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br>第一节  美国与欧洲国家的经济关系<br>一、跨大西洋共同体的构想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滞后<br>二、美国与欧洲之间的经济依存与摩擦<br>三、美国与欧盟对中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br>第二节  北约东扩<br>一、围绕北约东扩的政策考虑<br>二、和平伙伴关系<br>三、北约东扩的议程表<br>第三节  美国与欧盟一体化<br>一、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br>二、“经济和货币联盟”与欧元<br>三、跨大西洋的紧张关系<br>第四节  前南斯拉夫境内的危机与战争<br>一、美欧在波斯尼亚危机中的分歧<br>二、走向代顿协议<br>三、科索沃战争<br>第三章  美国与前苏联地区国家的关系<br>第一节  美国对俄罗斯的政策<br>一、关俄蜜月时期(1991—1994年初)<br>二、美俄关系合作与对抗并存时期(1994年以后)<br>三、结语:美俄关系——冷战后十年的磨合<br>第二节  美国对前苏联其他共和国的政策<br>一、美国对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政策<br>二、美国对中亚、高加索地区国家的政策<br>三、美国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政策<br>第四章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br>第一节  从“全面制裁”到“战略伙伴”<br>一、冷战结束初期两国关系的调整(1989—1992年)<br>二、以“人权为核心”与“以压促变”时期(1993—1994年)<br>三、台湾问题起波澜(1995—1996年)<br>四、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6—2000年)<br>第二节  中美在各个领域的交往<br>一、中关在人权领域的交往<br>二、国际战略与安全领域的交往<br>三、经贸领域的交往<br>第三节  美国的“对台政策”<br>一、增强台军防卫能力,维持两岸军力平衡<br>二、提升美台“实质关系”,支持台湾“务实外交”<br>三、美国国会与美台关系<br>四、美国对两岸的“承诺”与“两岸平衡”政策<br>第四节  结束语<br>第五章  美国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br>第一节  美日关系<br>一、双边矛盾的复杂化<br>二、安全关系的调整<br>三、亚洲金融危机对美日关系的考验<br>四、“吵不翻的夫妻”<br>第二节  美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br>一、朝鲜核问题<br>二、核查危机与美朝框架协议<br>三、美朝关系的缓和<br>四、美韩关系静悄悄地发生变化<br>五、维持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br>第三节  美国与蒙古的关系<br>第四节  美国与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关系<br>一、柬埔寨问题<br>二、美越关系正常化<br>三、菲律宾军事基地问题<br>四、金融危机与美国影响的加强<br>五、东帝汶独立<br>六、人权问题<br>七、美国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关系<br>第五节  美国与南亚各国的关系<br>一、美国与印度的关系<br>二、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br>三、美国与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br>第六章  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br>第一节  布什上台之初的中东政策<br>第二节  海湾危机的爆发以及美国的政策<br>一、海湾危机的爆发<br>二、美国的应对政策<br>三、海湾战争的进程<br>第三节  美国与中东和平进程<br>一、中东和平进程回顾<br>二、美国主导的马德里中东和会<br>三、美国与巴以和谈<br>四、美国与其他阿以双边谈判<br>第四节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政策<br>一、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地区安全体系<br>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控政策<br>三、“双重遏制”政策<br>四、遏制伊斯兰极端势力和打击恐怖主义<br>第七章  美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br>第一节  填补力量真空<br>一、推动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br>二、促进民主化运动<br>三、加强军事渗透<br>第二节  构建美非新型伙伴关系<br>一、美国对非洲政策的全面调整<br>二、美国调整对非洲政策的国际、国内背景<br>第三节  与各大国在非洲的竞争<br>一、与法国的激烈争夺<br>二、更多的竞争对手<br>第八章  美国同美洲其他国家的关系<br>第一节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和实践<br>一、建立新的伙伴关系<br>二、北美自由贸易区<br>三、美洲自由贸易区<br>四、处理拉关经济危机<br>第二节  对拉美和平与民主进程的干预<br>一、推进中关洲和平进程<br>二、武装干涉巴拿马和归还巴拿马运河<br>三、干涉秘鲁大选<br>第三节  移民争端和禁毒合作<br>一、移民争端<br>二、禁毒合作<br>第四节  美古关系<br>第九章  美国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关系<br>第一节  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br>一、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的缘起与发展<br>二、冷战后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br>三、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未来走向<br>第二节  美国与经贸类国际组织的关系<br>一、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关系<br>二、美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br>第十章  克林顿的外交遗产——冷战后美国外交的归宿<br>第一节  美国外交史上最难以决策的时代?<br>第二节  对克林顿外交遗产的理性思考<br>一、从“冷战时代”到“全球化时代”外交战略的转变<br>二、实施“预防性防务”,应对“新威胁”<br>三、确立经济在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公平贸易”<br>四、寓扩展“民主”于拓展市场之中,实现美国利益与价值观念的融合<br>第三节  克林顿外交思想:以国际制度为中心的“新全球主义”<br>附录1  美国对外关系大事记(1988—2001年)<br>附录2  冷战后美国重要外交政策文件选编<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