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广安门医院和针灸研究所紧密合作,以针刺复合麻醉开展甲状腺手术为平台,探讨了扶突、合谷/内关穴区等镇痛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及其镇痛的机制。在人体表现为针刺复合麻醉可减轻手术病人的疼痛反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加快术后恢复速度。扶突穴与合谷一内关穴具有较佳的效应。动物实验行为学和多项分子生物学的指标测定的结果验证了穴位效应的相对特异性。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通力合作,通过对针刺(复合)麻醉肺切除术前针麻适宜人群的评定,术中针麻镇痛,术中、术后脏器保护等关键问题深入的机理研究,从针麻的效应出发,明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中医辨证与证候的科学内涵,同时规范化采集、分析针刺麻醉相关数据,建立了肺切除术针刺(复合)麻醉的操作规范,供国内外临床推广应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温州医学院附二医院联手开展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重要脏器(肝、肾、胃、心)保护效应研究。结果显示,TEAS增强异氟醚镇痛效应,减少维持麻醉和控制性降压所需异氟醚吸入浓度,对循环动力学的影响要比单纯异氟醚控制性降压更为轻微,循环更加稳定;降低开颅手术控制性降压期间的应激反应,且术后麻醉苏醒迅速且平稳;对脑、肝脏、肾脏和胃具有一定的保护效应。
此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比格犬动物实验中显示,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不同水平控制性降压,能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苏醒时间,并能增强术后机体抗自由基能力;在控压和血压回升期间不同程度地改善肝、肾、胃、心等重要脏器表面的血液供应;减少术后脏器的细胞凋亡;增强器官的抗自由基能力;降低尿素氮水平、增强胃动力、改善肝功能、增强心肌舒张功能等,不同程度地保护脏器功能;通过激活延髓内脏带胶质细胞,启动延髓中枢对机体脏器功能的调控机制,减少胶质细胞损伤。穴位特异性研究表明,足三里和太冲穴为控压和镇痛(针麻)双重需要的最适宜穴组。
上述各单位临床研究的卫生经济学指标统计显示,针刺复合麻醉手术明显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全麻方法,针麻手术均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这些卫生经济学指标体现在减少麻药使用量及由此产生的副作用,显著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免于气管插管,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