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本黄帝内经:珍藏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28510
  • 作      者:
    刘永升等编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托名轩辕黄帝所作体大思精、包罗万象,集我国传统医学之大成,涵先秦诸子之学说,是一部中医学“圣经”、养生宝典、传统文化奇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全本黄帝内经(大全集 珍藏本 超值白金版)》不仅是一部医学巨著,还是一部养生宝典。书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讲怎样不得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样使人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活到天年。《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因此,要做到健康长寿,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应自然”。这对于越来越注重养生的现代人来说是颇有教益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岐伯对日: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译文】
  黄帝问道:什么是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岐伯说:自然界的八方之风会产生八种不同的风邪,中伤经脉,形成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随着经脉而侵犯五脏,使五脏发病。四季的气候是相互克制的,即春季属木,克制长夏;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克制夏火;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这就是四时气候的相克相胜。
  东风在春季产生,通常引发肝的病变,病邪从颈部侵入。南风在夏季产生,常常引发心的病变,病邪从胸胁侵入。西风在秋季产生,常常引发肺部的病变,病邪从肩背侵入。北风在冬季产生,多引发肾的病变,病邪从腰股侵入。长夏属土,土位于中央,病变多发生在脾,病邪常从背脊侵入。
  【原文】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故冬不按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译文】
  因此春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四肢。
  所以,春天多出现鼽衄之病,夏天多出现胸胁方面的疾病,长夏多出现直泄无度的洞泄等里寒病,秋天多出现风疟,冬天多出现痹厥之症。因此冬天不要扰动筋骨,力求藏阴潜阳,这样第二年春天就不会出现鼽衄和颈部疾病,夏天就不会出现胸胁病变,长夏季节就不会出现洞泄等里寒病,秋天就不会患风疟病,冬天也不会患痹厥、飨泄、出汗过多等病。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外泄,春天就不会罹患温热病。夏天气候炎热,阳气旺盛,假如不能排汗散发热量,秋天就会患风疟病。这是一般为人诊察四季病变的普遍规律。
  【原文】
  故日: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译文】
  阴和阳又各有阴阳之分。白天属阳,清晨到中午时段,是阳中之阳;中午到傍晚,是阳中之阴。夜晚属阴,傍晚到半夜,是阴中之阴;半夜到天明,是阴中之阳。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这样,人的阴阳之气也是这样。
  【原文】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译文】
  就人体而言,外属阳,内属阴。单就人的躯干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就脏腑而言,脏属阴,腑属阳。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为什么要知道阴阳中又各有阴阳的道理呢?这是因为只有据此来诊断四时疾病的阴阳属性,才能进行治疗,比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要依据疾病各自所在部位的阴阳属性来选择相应的针刺疗法和砭石疗法。
  【原文】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译文】
  背部为阳,心是阳中之阳,肺是阳中之阴。腹部为阴,肾是阴中之阴,肝是阴中之阳,脾是阴中之至阴。
  以上所说。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子,它们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相互对应的。
  【原文】帝日: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日: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予D,开窍于耳,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人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译文】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变化相应,它们还分别与其他事物相归属吗?
  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颜色为青色,跟人体的肝相应,肝在体表的苗窍是眼睛,精气蕴藏在肝里,病状常常是惊恐,在酸甜苦辣成中属酸,跟自然界的草木是同类,与五畜中的鸡相应,跟五谷中的麦相应,跟四季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木星,因为春天阳气上升,所以此病多在头部发生,属于五音中的角,在五行的成数为八,因为肝主筋,所以它的病变多在筋部发生。另外,气味为腥臊。
  南方的颜色是红,跟心相通,心在体表的苗窍是耳,精气隐藏在内心,味道为苦,与火同类,对应的牲畜是五畜中的羊,对应的谷物是五谷中的黍,在四时中为夏,在天体为火星,多在脉和五脏发病,与五音中的徵相应,其成数是七。另外,气味是焦味。
  中央的颜色是黄,跟脾相通,脾在体表的苗窍为,精气在脾内隐藏,对应五味中的甘,跟土同类,与五畜的牛、五谷的稷、四时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土星,发病时多表现在舌根和肌内上,在五音为宫,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另外,气味为香气。
  【原文】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人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膝。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译文】
  西方颜色为白,和肺相应,肺在体表的苗窍为鼻,精气在肺内隐藏,对应五味中的辛,与金同类,跟五畜中的马、五谷中的稻、四季中的秋相应,在天体为金星,病变多发的部位背部和皮毛,对应五音中的商,成数是九。另外,气味为腥气。
  北方的颜色为黑,跟肾相通,肾在体表的苗窍为前后二阴,精气在肾内蕴藏,味道为五味中的成,跟水同类,对应五畜中的猪、五谷中的豆、四季中的冬季,在天体为水星,多在溪和骨发病,与五音中的羽相应,成数是六。另外。气味为腐气。
  因此,善于切按脉象的医生,能认真审察五脏六腑的顺逆交化,条理清晰地总结出阴阳、表里、雌雄之同的相应关系,并紧记于心。这是极宝贵的学术,不是愿意学习的人千万不要传授,不是真心实意学习的人也一定不要传授,以使这种学术传播下去。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本文集中论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广泛联系自然界和人体生埋、病理变化的诸多征象,加以论证,故名阴阳应象大论。本文是“内经”一书中论述“阴阳”基本概念和在医学上予以应用的重要篇章。文中运用阴阳阐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和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并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天、地、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以阴阳学说指导医疗的应用和实践。
  【原文】
  黄帝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译文】
  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万事万物的纲领和变化之源,是生长和毁灭的根本,也是一切事物新生、成长、变化、消亡的基本规律。所以治疗疾病时,必须探求阴阳这个根本。
  用自然界的变化来比喻,阳气上浮,聚积成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聚积为地。阴沉静,阳焦躁;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敛。阳能产生力量,阴能赋予形体。寒达到了极致就会转化为热,热达到极致就会转化为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下降而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泻症。浊阴之气上升而不能下降,就会gl发胀满症。这是阴阳的常异变化而导致的疾病的逆顺之别。
  【原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译文】
  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地气蒸腾上升成为云,天气凝结下降而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后所成的云转变来的,云是由天气所蒸发的水汽形成的。人体也是如此,清阳之气出于耳、目、口、鼻等上窍,浊阴之气出于前、后阴等下窍;清阳之气向外发泄于腠理,浊阴之气内归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肢,浊阴之气归流于六腑。
  以水火划分阴阳,水属阴,火属阳。阳是无形的气,阴则是有形的味,食物属阴。食物能充养身体,而形体的生成又必须依靠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产生的,也就是说精可以化生功能。精又由气化所产生,因此形体的充养全部依靠饮食,饮食经过生化而形成精,再经过气化作用充养形体。假如饮食不节制,就会损害形体,功能不正常也会亏耗经气,精可以产生功能,饮食没有节制,功能也会受损害。
  ……
展开
目录
《黄帝内经》简介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内经·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根结第五
寿天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病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