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界主义的欧洲:第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Gesellschaft und Politik in der Zweiten Modern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60383
  • 作      者:
    (德)乌尔里希。贝克, (德)埃德加。格兰德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世界主义的欧洲:第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在分析当今欧洲社会面临的矛盾、风险韵基础上,构想了欧洲的世界主义化战略。
展开
作者简介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兼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风险社会:走向另一种现代性》(1986)、《风险社会的政治》(1991)、《政治的发明,论反思现代化的方法》(1993)、《自由之子》(1997)、《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2002)、《词语的沉默论恐怖与战争》(2002)、《世界主义的欧洲:第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2004)、《世界主义:相互依存的政治》(2005)、《世界风险社会——寻找失去的安全》(2007)等。这些著作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引起了强烈反响。
展开
内容介绍
    人们必须重新思考欧洲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运转了50年之久,今天却不再有效。不仅如此,随着欧盟的东扩,一个新的时代,即边界推移和边界消失的合作时代,也开始了。这难道值得奇怪吗?欧洲化将把我们引向何方?迄今为止,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对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欧洲的兴奋之情(或许还有怀疑),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欧洲直到今天仍然未被理解,未被接受。这种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的跨国家、跨社会共同体的构成形式,超越了一切现存的范畴和构想。欧洲的范例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政治概念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离历史现实已多么遥远,已经变得多么迟钝——它们仍然被禁锢在民族主义的思维大厦和方法论之中。
    究竟是什么把一个幅员更加辽阔的欧洲维系在一起的?显然,是一种新的构想,世界主义欧洲的构想!这本书所要阐明的正是欧盟的崭新构成方式和论证基础,此外还要提供并展开一个概念——“世界主义欧洲”的概念。同时,此书也是一种在反思现代化的理论视角下理解欧洲化,并在理论和政治层面上对其重新加以定位的尝试。
    本书在分析当今欧洲社会面临的矛盾、风险的基础上,构想了欧洲的世界主义化战略。全书围绕着欧洲社会的国家形式、可变边界、社会风险、外部矛盾等重大命题进行思辨和论述,提出了世界主义的理论原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欧洲的困境,世界主义欧洲的思想为何能够克服这一困境
    世界已经陷入混乱。这里所说的不是“全球化”或“恐怖威胁”,不是“欧盟的东扩”或“欧洲人口的萎缩”,而是人口的无节制增长,是“奴隶一夜间变成国王”的丑剧,是宗教改革所导致的一种世界秩序的崩溃,以及某些初步迹象所暗示的一种新的国家形式的“纪律化”作用。即使欧洲形态转变的这些危机迹象今天已经完全不同,它们仍然值得关注:21世纪初的话语方式同近代早期,即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十分相似,都是对安全感丧失的一种反应(舒尔策,2004)。社会越是面对威胁着其基本价值的现实变化,人们便越是充满恐惧地抓住熟悉的东西不放,越有可能对新的现实作出错误判断。即使积极的变化,也会激起惊恐的拒绝与反抗。
    这种对于变化的恐惧和拒斥,对自我思维基础的本能维护,即使是最先进的科学和科学家,也不能幸免。例如,印刷术的引进,当初就遭到过激烈反对,被普遍认为不会长久。那些把科学看作创新源泉的人,真该好好受受教育,他们无不相信,“真理之友”必须“竭尽全力防止一切革新的发生”,因为,“omnis novitas periculosa!”——“所有的革新都是危险的!”(伦图卢斯语)。不仅如此,“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未被理解的东西,将来也不会被发现和理解”(《新工具》)。雅各布?布克哈德(Jacob Burckhardt)早已预见到,戏剧性的现实变化将带来思维和规范的稳定,“当人们以为已经适应了伟大的历史变化时,他们常常不得不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布克哈德,1957,第89页)。
    当然,值得注意的还有不同的思维和反应环境,这在当时和今天都如此。在法国和英国,笼罩着某种“自由的思想气候”,人们虽然接受变化,却试图理解这种变化,并将其同旧的东西加以调和。而德国的反应完全不同:“德国的讨论框架是通过一种对现有的,即一个‘坏的’世界的道德基本批判的方式被给定的”,因此,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一种被理解为“启示录式的突厥人的威胁”的威胁(舒尔策,2004,第10页)。
    正如当年的印刷术一样,欧洲联盟(die Europaische Union)今天也被人们所误解——这是因为,人们在政治和科学上仍然在过时的民族概念的视野内看待它,而欧洲化造就的现实恰恰成了政治和社会的民族国家本体论加以驳斥的经典历史案例。由于欧盟表面上已经被研究得很透彻,而且研究成果堆积如山。所以对于欧洲研究来说,似乎该发现的都已经发现,该理解的都已被理解,不会再有什么新的东西了。不过,这本书恰恰驳斥了这种看法:欧洲是迄今为止人们误解最深的新事物,它是一个巨大的谜——它既不是国家,也不是社会,无论如何与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政治实体,如美国,毫无共同之处。
    与欧洲伟大的思想家不同——他们在对欧洲化的现实将带来何种后果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便在哲学和政治上设计好了自己的欧洲观念——我们今天面对的是欧洲化的经验,虽然我们不知道怎样去思考和理解它。处在运动中的欧洲,欧洲作为一场运动,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因为这一持续的变化过程,同我们关于欧洲的不言而喻的想象,即局限于社会和政治的民族国家概念的想象,完全背道而驰。尽管现实的历史不是概念的历史,欧洲化进程受到利益和体制的制约,这场实验的成败也不完全取决于一种错误的自我理解,但同样重要的是,像欧洲化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彻底变革,如果没有一种恰当的阐释范畴,即把这场变革解释为有益的或甚至是必要的阐释范畴,那么,变革的代价将变得加倍沉重,而其成功的前景也会变得不确定。欧洲正面临一场困境,这一点尽人皆知,然而困难的却是,对怎样才能摆脱这场困境的问题作出回答。今天,欧洲已成了最后有效的政治乌托邦,尽管它仍在以多民族的方式思维和行动,但欧洲流行的始终是“疑罪从无”的公式,即人们对它仍然抱有希望。现实存在的乌托邦怎样才能战胜令人沮丧的困境?
    前景是暗淡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欧洲联盟——前不久人们还强烈期待它成为制衡美国的重要力量——绝不会变成一个国家,在其内部,自视为一流国家的法国和德国,继续在破坏它的稳定;欧洲的经济和财政收支平衡状况比美国要恶劣许多一一至少德国如此。没有德国,欧洲的经济状况同美国大致相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昔日创造经济奇迹的,今天欧洲最大的经济实体——德国——呈现出一幅多么阴郁的图景。
    2004年春天欧盟的东扩,弥合了在血腥的20世纪发生的热战和冷战造成的分裂。然而新的中欧成员国,仍然对布鲁塞尔遥远的官僚主义,保留着它们对莫斯科曾经抱有的怀疑。在东部,欧洲仍然停留在过去,人们失去了它,并在记忆中寻找着它,犹如在观看一张出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发黄的家庭照片。这是一种怀旧的情感,一种对过去的渴望。相反在西部,欧洲人期待的是另一种未来,一种有待开启和建设的未来。就这样,那些新近被接纳为“欧洲大家庭”成员的国家,对于它们的西方邻居来说,一如既往地是一片“未知的领域”
    人们如今到处在谈论欧洲的“地域化”。不过,在世界陷入分裂的时候,那种认为欧洲目前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它自身问题的说法并不确切。在后殖民世界的眼中,全球化所操的语言,是欧洲正在走向衰落的语言,因为,美国的世界精神在全球化进程中已越来越明显。昔日的殖民主义宗主国转瞬间沦为二流国家,它们关于自身强大的想象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体验。在这一点上,后殖民国家的感受,同美国“世界主人”的野心是相同的。在权力的争夺和较量中,欧洲已不再扮演决定性角色。由于欧洲在军事上不拥有压倒性力量,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无法以一个声音说话,它的主张往往被忽视,充其量只能作为配角赢得一些喝彩。
    在政治上,欧洲也寸步难行。在这方面,它试图制订一部宪法的毫无想象力、目光短浅的处理方式只是一个例子。所有的人都在抱怨、要求、呼吁,应该做点什么!早就该做点什么了!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在表面上。因为,许多事情发生了,对一些人来说甚至发生得太多了。不管听上去多么荒唐,在过去10年,欧洲进程是通过“失败”而被推向前进的。“你宣布我已经死了,但我还活着”,是欧洲的座右铭。欧洲是在宣告它失败的舆论中成长起来的,倘若这种舆论得到应验,那么欧洲今天便不会陷入如此严重的危机,并在解体的惩罚中寻找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谁应该为这个由25个国家、4亿4500万人组成的庞大实体的失败负责?凤凰涅檠的比喻说的是,一件事物在得到新生后比原来更加强大,然而这个比喻并不适合于欧洲,欧洲的困境根本无法像它所宣称的那样,依靠它自身的力量简单地加以克服。
    或许,在此起彼伏的“危机”和“解体”的诊断声中,有人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我信加之于欧洲化的民族国家叙事的社会和政治通行证,已经错过了它使用的最佳时机,并系统地被误解了?其实,对于欧洲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之后,今天仍然停留在它的原初状态,人们根本不必感到遗憾,他们或许应当认识并承认,这恰恰是欧洲化的现实。最核心的困难或许在于,欧洲人脑袋里展现的政治蓝图,同决定欧洲现实的那套方案根本不符。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一种连接所有人的所谓欧洲的同一性,而只有一种欧洲化的叙事,恰恰是这种叙事,使混杂着机遇和危机的现实变得可以理解。或许正是这一缺陷,让各种自相矛盾的事件无法被欧洲人看作一项共同事业的组成部分,而欧洲危机的本质恰在于此。欧盟的体制之所以难以被它的公民所接受,被认为是非现实和毫无意义的,根源或许就在于此,而不在于地理上的距离。
    我们的观点是,欧洲化进程——由于它的成就——今天处在危机的边缘,对于欧洲来说,一种民族国家语义学和观察视角的政治能量储备已经枯竭。由于欧洲内部市场已经形成并不断东扩,欧洲政策的内在关联已发生根本改变;而与此同时,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的世界政治冲突的加剧,也使欧洲一体化的外部坐标发生了偏移。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体制性改革,如一部欧洲宪法的制订,就难免不受干扰了。目前要做的事情有许多,但当务之急是重新思考欧洲。
    欧洲如果想维护它作为最成功但又面临失败的政治组织的名声,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包括三方面:第一,建构一种允许它把自相矛盾的欧洲化现实作为欧洲人共同事业的组成部分来定位和理解的叙事;第二,引进一种新的政治观察视角;第三,制定一种新的政治一体化的构想。而后两者必须在欧洲化叙事中得到充分的论证。
    我们在这本书中提出的世界主义欧洲的思想,应该引发对这样一种分析和政治观察视角的讨论。以我们的观点,欧洲今天的问题既不是过于繁重的任务,也不是其体制结构上的缺陷,它的根本问题在于:欧洲直到今天仍然深受一种民族自我误解之害,正是这种自我的误解,使它认识不到自己的历史起点和历史使命,从而造成了政治的壁垒。这种民族的自我误解,使欧洲及其成员国在共同行动的假象后,通过一定程度的成功,最终成了不共戴天的竞争者,它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存制造障碍,即相互问展开一场用和平手段进行的一体化“战争”:要么是欧洲,要么是民族国家——绝没有第三种可能性。但我们主张的恰恰是这个第三者,我们将它称之为世界主义的欧洲。一旦这个世界主义的第三者被排斥在分析之外,那么,我们的视野中就不存在任何其他可能性,正在推进的欧洲化进程就会随时被民族同一性和民族主权“扼住喉咙”。随之而来的将是,只要一提起“欧洲”这个词,人们便会陷入恐慌,大门将被关上,森严的壁垒将被树立起来一在这样的景象中,欧洲将被视为对民族国家存在的威胁。反对欧洲就是保卫民族国家。而欧洲的一体化将被看作一场魔鬼的零和博弈,博弈双方——欧洲和它的成员国——最终都将输得精光。
    第二节世界主义的欧洲意味着什么?
    “世界主义欧洲”的概念和思想打破了欧洲化的这种“非此即彼”的逻辑,突破了民族的思维定势,推翻了方法论上的民族主义(参见Beck,2002,第一章;2004,第一章)。正是这种逻辑和思维定势虚构了两者之间的悖谬不可克服的神话,从而充当了围绕欧洲的争论一再走人死胡同并无果而终的罪魁祸首。其实,“世界主义欧洲”的思想决不是要解散或取代民族国家,而是要在一种理想和原则的光照下重新阐释它,这种理想和原则在欧洲的心脏中始终存在,今天仍然存在:一种被全新地理解的政治世界主义(不仅对于欧洲,但恰恰对于欧洲来说)。关键问题在于,一种摆脱了旧的稳定模式的社会和政治的新形式,怎样才能被发现并得到论证:既对内又对外,既建立在历史地生长出来的民族形式之上,又是对这一形式的开放和扩展?一种社会和政治的一体化怎样才能通过世界主义化得以实现?怎样才能打开人们对于这一现实可能性的视野,并通过将社会和政治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概念——社会、国家、政治、社会不平等、灵活性、族群性、正义、相互支援等等——从正统的民族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并在世界主义的视角下加以重新定义?
    正在形成的世界主义的欧洲开启了一个社会组织和政治参与的新空间,然而,这个世界主义的欧洲恰恰不是在常规的意义上,按照欧洲的民意或欧洲政治垄断的图像——建立在统一和均衡划一的基础上——来设计的。实际上的欧洲化(本书在这方面作了详细分析)过去50年在经验上,遵循的是另一种逻辑。即使世界主义这一基本原则从一开始便在政治上被体制化了,但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变了形。欧洲化成功的历史虽然行进在一条有限甚至矛盾和变形的世界主义轨道上,但它对于冲突,尤其对于自身冲突的解决又是开放的。这种变形的、体制化的世界主义涵盖了多重领域和多个主体,不断增长的参与者的活动和战略相互交叉、碰撞,对“欧洲”的定义和形态众说纷纭——尽管参与欧洲联盟的程度有所差异。
    对于“世界主义的欧洲”和“欧洲的世界主义一体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可能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我们将在以下各章中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在此之前,有三个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必须得到澄清:首先,什么是欧洲?其次,什么是世界主义?第三,我们怎样将世界主义欧洲的思想,同其他关于欧洲的政治图像和设想区分开来?
    一、什么是欧洲?
    人们倘若想在政治或社会科学上对欧洲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就会有一种置身于赌场的感觉。随着观察者所持角度的不同,它可能会变得大一些或小一些,一旦出现哪怕很小的动荡,它的整体面貌和组成便会发生变化。它开始于何处,终止于何处,它的现状如何,将走向何方,所有这一切都无法给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答案。人们若将欧洲同欧盟及其成员国等同起来,从而将它视为一个较大的地理和政治空间,那么,这样一个欧洲便不存在,有的只是一种被理解为持续变化的体制化过程的欧洲化。“欧洲”究竟包容和排除了哪些东西,它的领土边界走向如何,拥有怎样的体制形式,未来将呈现出怎样的体制结构一所有这些问题都十分模糊。欧洲的现状是流动的,未固定的。它是一个可变的地理概念,有着可变的民族利益,可变的关联系统,可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可变的国家形态,可变的认同模式。这一现状同样适用于欧洲化的体制核心,即欧洲联盟。乍看起来,欧盟似乎只是一种静态的国家秩序的对立面。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就可以确认,欧盟在体制方面比这种国家秩序更进一步,比它走得更远。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欧洲的困境,世界主义欧洲的
思想为何能够克服这一困境

第二章
欧洲:反思的现代化

第三章
世界主义的帝国:欧洲化进程中的
国家和统治

第四章
欧洲的社会空间:弹性边界的社会动力

第五章
欧洲世界主义化的战略

第六章
不平等与承认:全欧社会冲突及其政治动力

第七章
全球化与欧洲化的辩证法:世界主义
欧洲的外部矛盾

第八章
欧洲的世界主义视野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