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门店:谈判见证录》汇集了当年亲身参加这场谈判斗争的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各个部分的领导和一些同志的回忆记述或当时的日记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将这场军事外交斗争的具体情况展示在读者面前。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朝鲜战争,了解朝鲜战争中全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一段空前的民族光荣史,为了这一段“集体记忆”不被消失湮灭,《板门店:谈判见证录》作者特著这本《板门店谈判见证录》。
《板门店:谈判见证录》通过对当年亲身参加这场谈判斗争的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各个部分的领导和一些同志的回忆记述和资料整理,真实再现了板门店谈判的历史。写作中最突出的着眼点,在于描述板门店谈判的艰辛,以及抒写我代表团成员在国际军事谈判中具有文韬武略,刚柔相济的斗争艺术,坚韧不拔的精神,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为了细节真实,书内在某些有关谈判过程的叙述中,曾大量引用杜平、解方、柴成文等老领导的描述,因为他们作为代表团主要领导成员,其文字更权威可靠。
第一章 谈判的起始
美军仁川登陆后,其国内好战势力以参议员塔夫脱、范登堡、诺兰等为代表与麦克阿瑟遥相呼应,一再叫嚷要“北进”,一举消灭朝鲜人民军,统一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历次警告更是完全置若罔闻,时任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赖德雷将军进而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宣称:“红色中国缺乏军事力量,苏联不出兵,中国便不会单方面出兵。”布赖德雷真是太缺乏战略眼光,太轻率了!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更是头脑膨胀,过分高估联合国军的实际战斗能力,先说中国军队没有空军掩护,根本过不了江,后又说假如中国军队过江,打不到平壤就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灭”等等。
1950年10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屈尊远出,到太平洋上的威克岛与麦克阿瑟会晤,为麦克阿瑟鼓劲,麦克阿瑟将军当时信心倍增,料定美国“北进”必赢,但历史证明了这种盲目的决断,所带来的却是美国战争史上“最远的撤退”、“最大的失败”。麦克阿瑟这位不可一世的军界元老在最后却因连连战败而被解职。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在司令员彭德怀率领下渡江入朝后,在完全没有空军掩护,武器装备与后勤运输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不畏强敌,扬长避短,机动灵活,通过两次战役即彻底扭转战局,将美李军从清川江以北,驱赶到三八线之南。嗣后,又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再发起三次战役,大量歼敌,使美李军完全转入防御态势,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1951年6月后,朝鲜战争出现相持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及其盟国掀起了一场争论,除了一少部分目光短浅的人仍然幻想打到“彻底胜利”外,英、法等国和美国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士都认为通过和平谈判结束战争不仅时机已经成熟,而且也符合美国将欧洲当做重点的要求。于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在朝鲜所追求的政治与军事目标进行了认真研究之后,向杜鲁门总统提出关于通过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建议。这项建议当即得到杜鲁门的批准。然而这时寻求一条谈判的门路却非常不易。不得已,正如国务卿艾奇逊在回忆录中所说的:“是啊,于是我们就像一群猎狗那样到处去寻找线索。”
艾奇逊认为通过联合国谋求停火不会成功,因而决定通过苏联来试探一下。5月间,美国首先向苏联驻法、德两国外交官员作出过一些表示,但都没有成效。同时又派专人通过香港对北京试探也没有成效。最后,艾奇逊才想起了向乔治·凯南求助。凯南时任美国国务院的苏联问题顾问,是熟悉苏联政府和苏联历史的权威,当时正在普林斯顿大学休假。凯南选择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兼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经凯南电话联系,马立克当即邀请凯南于5月31日到他在纽约长岛的家中进行试探性会晤。凯南说美国在朝鲜“既不愿对抗也不愿继续打下去”。这次会晤虽未直接达成任何一致,但马立克却就此事正式与莫斯科进行了联系。6月5日他与凯南进行第二次会晤,马立克告知凯南说,他的政府愿意看到“尽快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不过他说,“苏联本身不能直接参与谈判”,因而提议凯南同北朝鲜人和中国人联系。
两个星期后,即6月23日,马立克却干了一件极不平常的事。他在联合国新闻部举办的“和平的代价”的广播节目中发表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演说,宣称苏联人民认为朝鲜冲突能够得到解决。作为第一步,他建议交战双方开始谈判停火与休战,如果双方都对和平抱有“真诚愿望”的话,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就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
接着,6月25日,7月3日中国的《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说“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并且一直为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而斗争”。最后又说:“毫无疑问,作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第一个步骤,马立克的建议是公平而又合理的。”
凯南与马立克的接触,取得积极的结果之后,6月25日杜鲁门在田纳西州发表政策性演说时也表示,“愿意参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6月28日,在国务卿艾奇逊主导下,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务院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建议,由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将军通过广播电台邀请对方司令官派代表参加一个会议。这个建议当即得到以布赖德雷为首的参联会的同意。
作者前言
第一章 谈判的起始
第二章 谈判双方的决策与评估
第三章 回望那段峥嵘岁月
第四章 从开城到板门店——谈判序幕这样拉开
第五章 军事分界线之争
第六章 停战监督与主权保卫战
第七章 撤军问题谈判始末
第八章 战俘问题——创历史记录的马拉松谈判
一、双方方案对比与剖析
二、名单争论之后美方的尴尬与被动
三、一个意味深长的插曲
四、遣返与释放的对峙
五、当头棒喝——活捉杜德
六、美方的休会、逃会与中断谈判
七、杜鲁门政府走进死胡同,再返谈判桌
八、艾森豪威尔的和一战一和路线图
九、哈里逊改弦易辙,马拉松谈判画上句号
第九章 最后一战迎来停战
第十章 遣返纪实:强烈的反差
一、周全细致的遣返安排
二、遣返时刻见真情
三、士兵战俘和将军战俘的肺腑之言
四、信守停战协定,劝说遣返
五、反差强烈的遣返画面
第十一章 战后的硝烟
一、美方自食苦果
二、战俘解释工作——理性与暴力的最后较量
第十二章 人道主义奏凯歌
一、美军政当局的惶恐
二、“当中国人的战俘是一种奇遇”
三、西方媒体惊诧的一项举措
四、俘虏心目中的“世界第一等战俘营”
五、道德力量超越时空
六、几十年后佳话频传
附录一:朝鲜停战谈判始末纪要
附录二:朝鲜战争的长期阴影
参考书目
后记
——彭德怀
如果因为没有取得胜利,就忽视或忘记在朝鲜战争的战场上和谈判巾通过千辛万苫而得来的教训,那才是真正的不幸。
——(美)沃尔特·G·赫姆斯
作为历史上,在没有打赢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第一个陆军司令,我内心中感到沮丧(或高兴不起来)。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