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巴拉第与晚清中俄文化关系<br> 所谓“晚清中俄文化关系”,大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br> 其一,晚清时期俄罗斯的汉学研究。俄罗斯的汉学研究开始于18世纪,19世纪初始摆脱西欧汉学的影响,19世纪中叶后形成俄罗斯民族汉学学派“瓦西里耶夫学派”。所以,俄罗斯汉学大抵成熟于晚清时期。从内容上看,当时俄罗斯汉学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中国的宗教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国的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研究,乃至中国民族边疆历史及地理情况研究等,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从特征上看,俄罗斯汉学研究主要包括初期的游记、日记、报告等萌芽态汉学(16-17世纪),中期的资料译注和初步研究之过渡态汉学(18世纪、19世纪初),以及后期的研究、译注之成熟态汉学(19世纪中叶及以后)。其中,伊?裴特林、费?巴伊可夫、尼?米列斯库等早期俄罗斯使团的报告实为俄罗斯萌芽期汉学的代表,罗索欣、列昂季耶夫、比丘林等人的资料翻译为俄罗斯过渡期汉学的代表,而瓦西里耶夫、巴拉第等则为俄罗斯汉学成熟期的代表。从结构上看,俄罗斯汉学(包括过渡期和成熟期汉学)由俄罗斯馆汉学体系与俄罗斯国内世俗汉学体系相互补充,并行发展。其中,19世纪中叶以前,俄罗斯汉学的中心在北京俄罗斯馆,俄罗斯国内世俗汉学尚缓慢成长。19世纪中叶以后,俄罗斯汉学的中心就转移到俄罗斯国内世俗汉学中心——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而北京俄罗斯馆汉学则缓慢沉寂。<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