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苏同盟启示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186601
  • 作      者:
    王奇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20世纪50年代中苏同盟问题既是同期国际关系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中苏关系史发展中必须研究的要害问题,因而一直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而“一边倒”外交战略的选择、米高扬秘访西柏坡、刘少奇秘访苏联、毛泽东首次访苏、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等问题,共同构成了20世纪50年代中苏同盟的阶段性历史链条,是解读这一时期中苏同盟问题的钥匙。《中苏同盟启示录》借助已解密的原始档案文献对20世纪50年代中苏同盟的确立、实施、破裂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希冀为当今和未来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1.我问毛泽东,他打算何时拿下南京、上海和其他大的,工业城市,他说,目前还不急于做此事。比如,他说,“我们要想有能力从政治和经济上完全掌握住中国,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他的意思是,在这个时间之前战争是不会结束的。
    说到这一点时,他还表露了一个想法,说他们现在避免攻占大城市,而致力于夺取一些农业地区。例如,他们不想拿下上海。毛泽东说,上海是一个很大的城市,而中国共产党没有干部。共产党的基本成分是农民,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势单力薄。最后一点是,上海靠从外地运入的原料和燃料维持生计。如果他们拿下上海,那么燃料就运不进来了,工业将停滞,失业会蔓延,人民境遇将恶化。中国共产党应该培养干部,这件工作已经开始了,待到培养出干部,他们就能占领上海和南京了。
    遵照我党中央委员会还在我离开莫斯科之前就已经确定的立场,我对上述观点提出了异议,论证说,占领大城市一事,越快越好,干部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上海的食品原料问题不管怎么样,迟早一定要出现。而占领上海则能严重削弱蒋介石的力量,给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一个无产阶级的基础。
    2.毛泽东不太重视共产党员无产阶级成分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更多地注意农民,而较少关注城市和工人阶级.这种立场根源于过去的时期,因为往时党和军队一直活动于山区,远离工人集中的地区。时代变化了,可是对工人阶级的态度还是老样子。
    从记录中看得很清楚,比如,毛泽东“满意地强调说,共产党在农村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无人可望其项背。是蒋介石对农民的政策帮了共产党人的忙。城市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城市里,如果说共产党在青年学生中影响很大,那么在工人阶级中,国民党的势力要比共产党大。例如,在上海,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共产党还处于公开状态时,上海的50万工人中,共产党的影响所及只不过有20万,其他工人都拥护国民党”。
    毛泽东说:“中国农民要比所有的美国工人和许多英国工人觉悟高得多。”这个说法也值得注意。
    3.遵循我党中央的指示,我劝毛泽东不要拖延成立革命政府一事,要
    尽快在联合的基础上成立革命政府,这是有好处的,比如说,在拿下南京或者上海之后就立即宣布新革命政府的成立。这样做,即使在国际关系方面也是有利的——此后共产党人就不必再像游击队那样神出鬼没,而是以一个政府的名义出面,这一定有利于进一步的反蒋斗争。
    毛泽东认为,不应急于建立政府,他甚至说,没有政府他们会过得更有利些。他说,如果有了政府,那就要搞联合,这意味着,共产党就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其他党派负责,这就复杂了。眼下他们,共产党人是以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活动,该委员会虽然与其他党派有联系,但它是独立的。毛泽东肯定说,这有利于我们清除国内的反革命分子。他坚持这一点,并且论证说,打下南京(预计在4月份),也不立即成立政府,要到6月或7月份再说。我坚持说,把建立政府的时间拖延过迟会削弱革命力量。
    众所周知,成立政府是在9月30日。
    ……
展开
目录
1  “一边倒”外交战略——1950年代中苏同盟确立的基础大事记
一、中外学术界有关“一边倒”外交战略的研究
二、“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来龙去脉
三、“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实施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附录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

2  米高扬密访西柏坡——1950年代中苏同盟确立的序曲大事记
一、关于米高扬秘访西柏坡的学术之争
二、斯大林五次婉拒毛泽东的访苏要求
三、“我们只是带着两只耳朵来听的”
附录 米高扬就1949年1-2月的中国之行向苏联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提交的报告

3  刘少奇秘访苏联——1950年代中苏同盟确立的又一序曲大事记
一、鲜为人知的刘少奇秘访苏联及其争议问题
二、六次“私”邀,不辱使命
三、秘访成果及其遗留问题
附录1 斯大林与中共代表团会谈纪要(1949年6月27日)
附录2 毛泽东经由刘少奇转交斯大林的电报(1949年7月25日)
附录3 刘少奇就带专家回国事宜致斯大林的信(1949年8月2日)

4  毛泽东首次访苏——1950年代中苏同盟的确立大事记
一、关于毛泽东首次访苏的争议问题
二、马拉松式的莫斯科会谈
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双方战略利益的协调与统一
附录1 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记录(1949年12月16日)
附录2 毛泽东与罗申关于访苏安排的会谈纪要(1950年1月1日)
附录3 毛泽东与维辛斯基谈话纪要(1950年1月6日)
附录4 莫洛托夫、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纪要(1950年1月17日)
附录5 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记录(1950年1月22日)

5  新、旧同盟条约比较研究——1950年代中苏同盟来之不易大事记
一、新、旧同盟条约签约背景之比较
二、新、旧同盟条约谈判历程之比较
三、新、旧同盟条约内容之比较
附录1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8月14日)
附录2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1945年8月14日)
附录3 《关于大连之协定》(1945年8月14日)
附录4 《关于旅顺口之协定》(1945年8月14日)
附录5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14日)
附录6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旅顺口、大连和中长铁路协定》(1950年2月14日)
附录7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1950年2月14日)

6  “156项工程”——1950年代中苏同盟的实质性体现大事记
一、中国学者有关1950年代苏联援华问题研究
二、“156项工程”的确立及其实施
三、“156项工程”对同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附录1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议第73号记录(摘录)(1950年3月22日)
附录2 葛罗米柯关于苏联政府代表团参加中国五周年国庆给苏共中央的请示(1954年9月15日)
附录3 苏联外交部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事宜给尤金的信(1954年12月27日)
附录4 贾丕才关于供给中国一系列企业设备问题致尤金的电报(1956年6月6日)
附录5 安东诺夫关于苏中科技合作情况的报告(1959年1月27日)
附录6 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会谈记录(1958年7月31日)
附录7 苏斯洛夫呈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报告(节录)(1959年12月18日)

结束语 1950年代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探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