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0519
  • 作      者:
    李兆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变化,为历史上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在强大的持续的内外压力之下,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本书就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进行了有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艰难起步(1840—1860),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初步展开(1861—1900),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循序推进(1901—1911)以及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基本完成(1912—1928)。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兆祥,1965年12月生,山东即墨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1987)、兰州大学(1990)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2月,进入武汉大学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与外交等问题的研究。主持完成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七项;出版《儒家教育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3)等著作、教材七部,在《光明日报》、《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杂志发表的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主要介绍以外交转型为其研究对象。首先,要确定什么是外交转型?由于中国与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转型是一个继续进行时。你甚至可以说,某些方面的转型,直到今天还没有完成,或仍在进行当中。《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讨论的是从传统外交到近代外交的转变,即从一个独特的宗藩体制的传统外交模式转到具有普遍规范的符合现代国际交往规则的外交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近代以来的外交变化程度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是少见的。虽然这种变化与其他西方以外的国家外交的近代化从结果上说大同小异,但是,整体上说,近代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不管是其内容还是跌宕起伏的过程,都是其他后发国家无法相比的。一个自视“天朝”的“上国”,一个有着众多藩邦和属国的泱泱大国,在与“坚船利炮”的西方相遇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席卷而来的西方现代化的浪潮。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个民族新生、一个国家新生。这是中国历史的进步,也是中国融人世界的无法回避的选择。浩繁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相关研究文献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描述令人有如身临其境,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和在外交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深深令人无法释怀。悲壮的近代中国外交跃然纸上。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艰难起步(1840——1860)
第一章 清前期中西的外交碰撞
第一节 清朝前期政治结构中的外交体制
一清朝的外交制度架构
二清朝前期的外交实践形态
第二节 中西两种外交体制的早期冲突
一清政府选择广州一口通商的原因
二清政府对广州通商的管理与中西冲突

第二章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早期变迁(1840——1860)
第一节 传统朝贡体制下的中国与属国间关系的演变
一朝贡体制的制度延续
二朝贡关系的低调维持
第二节 近代中国外交新体制的萌动
一中西“条约”与中外交涉体制的变化
二从广州一口通商体制向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演变
第三节 蒙昧中的中西交涉与不自觉中的丧权
一在无知中交涉,在不自觉中丧权
二广州入城交涉与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
三修约的盲点使清政府丧失了挽回权力的最早机会

第二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初步展开(1861——1900)
第一章 近代中国外交视野下的洋务运动
第一节 新观念的产生与自强御侮的路径选择
一夷夏观念式微与“师夷”观念的出现
二中外“合作”趋势与清政府自强御侮手段的选择
第二节 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多重作用
一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和新式海军的组建,为外交提供了支持
二民用企业,在“求富”的同时,开始从列强手中收回利权
三近代教育,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专业外交人才

第二章 维持朝贡体系的努力及失败
第一节 朝贡与通商两种外交体制的归一趋势
一礼部介入中西交涉
二总理衙门也全面介入与朝贡国相关的交涉
第二节 朝贡体系的崩溃
一清政府对朝贡体系的倾力维护(1861——1881)
二武力抗争失败,朝贡体系崩溃(1882——1895)

第三章 新外交体制的最初架构及清朝与“互市之国”外交的新动态
第一节 以总理衙门为主轴的外交新体制的架构
一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
二以总理衙门为中枢的新外交体制形态
三以总理衙门为中枢的新外交体制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中西交涉中的新动态
一有关常胜军、阿思本舰队的交涉与军事自主权的维护
二与秘鲁、巴西等国的交涉与华工权利的维护
三与丹麦的交涉与对工商业的保护
四“修约”与订立新约过程中对条约下国家权力的追求
五对边疆的国家主权的维护
第三节 改变弱势处境的多重尝试
一戊戌变法,改变中国外交地位的一种制度变革尝试
二支持义和团抗击西方列强的尝试

第三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循序推进(1901——1911)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中国外交形势
第一节 《辛丑各国和约》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强化
一列强关于分赃的争论
二《辛丑各国和约》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列强在华存在的强化
一租借地的强占和势力范围的划分
二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三驻华外国公使团作为一种左右中国的力量的形成

第二章 新型外交体制的初步架构
第一节 最高外交权力的变迁
一督办政务处对外交决策的参与
二《钦定宪法大纲》对最高外交权力的法律认定
三《资政院院章》、《内阁官制》及《弼德院官制》对外交权力的划分
四《十九信条》对最高外交权力的界定
第二节 外交制度建设
一外务部的设立及其专业化改造
二外交官养成制度的初现雏形
三外交礼仪的国际化
四对地方外交权的限制与管理
五对使领馆管理的规范化

第三章 维护主权与回争权利的展开
第一节 清政府维护主权和回争权利的努力
一对近代国家主权概念的最初认知
二维护主权和回争权利的实践
第二节 中国民众对主权的维护与对已失主权的追索
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中国民众对外交的参与和维护、回争主权的努力

第四章 中国走向世界的尝试
第一节 保护走出国门的华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着侨民问题的交涉
二《大清国籍条例》的制定及其影响
第二节 建立与国际组织的联系
一加入国际红十字会组织
二参加保和会
第三节 参加国际博览会
一19世纪中国对世界博览会的参与
二20世纪初收回对博览会中国展区的承办权

第四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基本完成(1912——1928)
第一章 争取国际杜会承认
第一节 中华民国政府对晚清外交遗产的认受
一对列强在华特权的认可
二接收清政府在各国设立的使领馆及其员属
第二节 争取国际社会承认
一争取国际社会承认的努力
二国际社会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影响

第二章 新型外交制度架构的完成
第一节 中华民国最高外交权力在法律、法规上的新界定
第二节 外交事务执行者的外交权力在法律、法规上的新界定
一确立外交部和外交总长作为中华民国外交中枢
二构建外交官、领事官养成制度
三临时外交机构对外交新体制的补充

第三章 追求独立自主外交废修不平等条约
第一节 废修不平等条约的契机
一由“中立”到参战,中国外交由被动转主动
二参加巴黎和会,中国赢得外交主动
第二节 外交新形象的初步架构
一华盛顿会议,中国追求全面平等
二立足实际,手段灵活,多方寻求收回丧失的权利

第四章 中国融入世界
第一节 谋求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努力
一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
二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妥善处理战时与友国、敌国的关系
第二节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一加强与国际红十字会合作,扩大中国在非政府组织的影响
二广泛开展禁烟活动,促进国家间的合作
三积极参与国际联盟的活动,拓展国家在国际组织的发展空间
结语近代中国外交转型实现的原因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