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医道之行于阎浮提洲者,其来尚矣。
原夫乾笃人药王子,坐鹫台之上而称贤;劫第四尊之时,世有耆域氏自出马,偶尔获药王树于樵马薪中,从此照见众人五脏六腑,而下手如有神,靡病而不痊者。 在震丹国,则炎帝尝百草,思辨其性味,于是乎灵苗、毒草分之町畦;黄帝与岐伯问对《内经》,病源源委昭然;周之末,卢城秦越人、齐国太仓公接武而兴,然后,后汉张仲景,西晋王叔和,宋陈自明、钱仲阳,金窦汉卿,元李氏东垣、朱氏丹溪,于外感,于内伤,于杂病,于针灸,于妇人,于小儿,于诊脉,相继而辈出矣。
本朝亦医匠之名世者,光于国史,无世无之。就中丹家,向三位者,生而得医髓矣,飞英、声腾、茂实,时时造诣于艮岳中堂医王善逝,而得隔屏牵丝之脉路,奇哉。
爰有当涂之闻人,世为京华人也,讳道三,字一溪,早岁发愤游方,不远千里,鳞于杖,翼于鞋,而直入野州足利,而涉猎五典、三坟,及丁、林、日之书。维时武州有导道练师者,中年从国信使而南游,遍历阖国诸医之门,而择其尤,探其赜而归。公于以师之学习,研精覃思而究其蕴奥,雨往风还于野、武二州之间,前后更十有八之葛裘而旋洛,迩来医疗有验,活濒九之病。予熟思公不缘药树,不祷药师,洞视病人胸宇,而自然得于心,应于手,公之于医,可谓勤矣,可谓劳,可谓成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