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特别是身体虚弱的人,要注意选择平补、清补的饮食。对于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更要采用平补。具有平补作用的食物有鲤鱼、墨鱼、粳米、青稞、玉米、赤小豆、黑豆、蚕豆、四季豆、丝瓜、木耳、百合、莲子、大枣、花菜、土豆、黄花菜、鸭蛋、牛肉、牛肝、猪肉、猪血、杏仁、葡萄、桃子、无花果等。对于阴虚不足,或气阴两虚,兼有口干舌燥、形体消瘦、怕热烦躁、低热不退的阴虚内热患者,可选用清补的方法。《云笈七笺》曾谓:“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要求少吃过于辛辣燥热的食物,多吃清补凉润之品。常用清补食物有小麦、大麦、荞麦、小米、薏苡仁、绿豆、梨、莲藕、芹菜、豆芽、菠菜、百合、甲鱼、螺蛳、鸭肉、羊肝、海带、海蜇、紫菜等。此类食物食性偏凉,补而不腻,食后有清热消火作用,有助于改善不良体质。此外,春季多风,风邪袭人易使腠理疏松,迫使津液外泄,造成口干、舌燥、皮肤粗糙、干咳、咽痛等症。因此,在饮食上宜多吃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物,常用的有柑橘、蜂蜜、甘蔗等,其补充标准以不感口渴为度,不宜过量。因为不少生津食品是酸味的,吃多了易使肝气过亢。<br> (二)三春有别、少酸增甘<br> 整个春季,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孟春、仲春和季春。在春天的旋律中,饮食上还应注意这三个“时”的不同。<br> 孟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为由冬季进入春季的过渡时期,又称早春,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还寒,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此时根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宜于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如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等,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碱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另外还可适当吃一些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高热量、高蛋白的营养品,以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日趋活跃的需要。而且这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氨酸,可增强人体耐寒能力。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以防阻遏阳气发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