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br> 二 愤恨从政变开始<br> 当英国在伊朗的利益被削弱之时,美国与伊朗之间看似建立了鱼水情深的情意,然而,在1953年政变之后,美国却无形中在伊朗人心里埋下了愤恨的种子。确切来说,1953年政变让伊朗人失去了民主、改革、自由的希望,换之是对美国的唯唯诺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许美国还能保持与伊朗“亲密”的外交关系,可当更多伊朗人觉醒之后,伊朗就是美国在中东的另一个棘手的敌人。<br>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正式成为白宫新主人。新官上任三把火,伊朗这把火在新总统外交策略的转变下变得尤为重要。艾森豪威尔的重心都在如何对付苏联上,他的目标是将苏联周边的国家都拉到西方阵营之中,在苏联周围建立一个密不透风的防御系统。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尽快解决英伊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掐断伊朗投靠苏联的可能。然而,英伊双方的执拗让艾森豪威尔大伤脑筋,于是,摩萨台的爱国热情便成为美国最大的阻碍。伊朗政局越是动荡,美国越是认为摩萨台无法胜任攘外安内的角色。在这种情绪的唆使下,艾森豪威尔决定答应英国,消除摩萨台这个不安定因素。<br> 政变的详细计划于1953年6月全面出台。为了让政变看起来天衣无缝,美国不得不让国王参与进来。当然,巴列维对摩萨台也十分不满,可一直忌惮于摩萨台的个人威信而隐忍不发。<br> 政变以摩萨台的倒台结束,8月27日,艾森豪威尔兴高采烈地给巴列维发去了祝贺函,表示美国将会在未来继续支持国王政权。然而,艾森豪威尔大概没有想到,这场具有战略意义的政变竟然会点燃伊朗对美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仇恨,他所认同的战略方针恰恰影响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br> 摩萨台的倒掉,给了巴列维一个圆梦的机会,在有生之年过了回独裁的瘾。不过,当统治者对权力的热爱大于对人民的关切时,独裁就是民众最痛恨的字眼,换来的也必定是怨声载道。巴列维也不例外,他享受独裁带来的心理满足时,也在受着民间反对声音的煎熬。<br> 贪心的巴列维把国家搞得千疮百孔,毫无顾忌地挥霍金银,在一些无法实现的发展计划上浪费财力。伊朗石油就是再多,也无法填补国王急功近利的野心。于是,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加上天灾,伊朗在1959年~1960年经历了严重的饥荒。国王手忙脚乱地甩出了所有的外汇储备,可仍然不见效果。<br>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巴列维采取了一些相对缓和的政策来压制国内的改革呼声。就在巴列维千方百计维护独裁的时候,美国完毕了新一轮的总统竞选,肯尼迪政府正式成立。<br> 肯尼迪是个相对来说比较务实的总统,除了当时轰轰烈烈的美苏争斗外,他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第三世界的发展上。众所周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光是拉美,第三世界的民族运动一样惹人注意。肯尼迪能从众多总统所贪恋的美苏争斗中解脱出来,本身就是个突破。而且对于肯尼迪来说,当时的伊朗的确是个烫手的山芋,如果不实行民主化和改革,很难有实力对付苏联。<br> 肯尼迪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巴列维实行改革和民主统治。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巴列维有多固执,单是美国内部就有若干势力加以阻挠。美国的反对派认为实行改革只会使伊朗更加动荡,而且会增加其倒向苏联的可能性。<br> 就在这个时候,伊朗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国王游行。在各方压力下,巴列维不得不改变立场,1961年任命偏向改革的阿里·阿米尼担任新首相。阿米尼是伊朗有名的大地主,家庭富庶,而且思想先进,原先是民族阵线的一员,但他在经济上的理念不被认可,被迫离开民族阵线。简单点来说,他是个经济内行。但他犹如一匹烈马不容易被驯服,让巴列维感到不舒服,使得阿米尼的仕途暗淡无光。<br> 阿米尼的到来可以称得上是“受命于危难之间”,给死气沉沉的伊朗注人了强心剂。他就是有一种能力,让人信服的能力,不管是守旧派还是改革派都愿意无条件地信任他。有了美国的支持,阿米尼更是如虎添翼,做起事来也底气十足。大概在这个时候,巴列维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仅仅是美国手中的一颗棋子。<br> 可惜的是,阿米尼并没有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可否认,在美国的帮助下,伊朗的经济有了起色。但是,当时很多人都无法接受阿米尼的经济改革措施,不被理解的政策寸步难行。更重要的是,阿米尼在改革上表现出的无畏让美国感到害怕,害怕他会脱离掌控。于是,内外兼忧阿米尼最终被迫辞职,伊朗的改革再次搁置。<br> 在阿米尼辞职后不久,伊朗便爆发了著名的“白色革命”。这项革命是由巴列维国王策划的,改革内容基本上顾及了百姓生活需求,但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王权统治。<br> 肯尼迪对“白色革命”持认可态度。自从巴列维推出这个计划后,来自白宫的夸赞声就不绝于耳。还没有哪次改革像“白色革命”一般受到了华盛顿上下的一致肯定,并且在国内也是好评如潮。<br> 尽管这期间,一些美国改革专家并不看好“白色革命”,但都动摇不了肯尼迪继续信任巴列维的决心。在肯尼迪看来,巴列维在尽力使伊朗的农业、工业得到发展,而且与苏联寡淡的关系深得美国之心,即使在伊朗还有不少反对国王的人存在,但伊朗的军队绝对能保证巴列维政权的稳定。对于一个既能保证政权稳定,又能使伊朗实行深度改革的人,肯尼迪没理由不力挺到底。<br> 然而可惜的是,巴列维的个人影响力并没有因为“白色革命”而得到恢复。伊朗内部仍然是有大把的人反对国王的统治,当然了,再完美的改革计划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人有益,就必定会伤害到另一些人的利益。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宗教界就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开始以信仰之名发起对国王的抗议。<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