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平等的日本:告别「全民中产」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53795
  • 作      者:
    (日)佐藤俊树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该在日本短短半年内便再版十四次。《不平等的日本:告别“全民中产”社会》揭示出日本当代社会日益严重的阶层分化现象,以及知识精英阶层渐趋封闭的事实和导致不平等现象加剧的原因。同时,作者针对“全民中产”社会崩溃之后日本社会蔓延的挫折感和虚无观,发出了“走向公平正直的‘业绩社会’”的呼吁。
展开
内容介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文化的输入和了解绝不能再“厚此薄彼”。固然,今天仍然有少数日本右翼分子试图用卑劣的手段掩盖那段令大和民族蒙耻的血腥史实,但我们还是应该以宏阔的历史气度、开放的文化心态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了解日本文化。因为要固守民族的文化之根,我们不能单面守护自己的文化母体,而是要积极了解异域文化,吸收和借鉴异质文化的精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001年12月7日,南京大学成立了“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下设的“日本学术译丛编辑部”致力于译介日本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专门设置了“广松哲学系列”,所译著作在中国哲学界已经引起了强烈反响。不过这次的译丛“看东方:日本社会与文化”与之有较大的不同。如果说“广松哲学系列”目的在于译介前沿性学术成果的话,那么此译丛在选书时看重的则是知名度、影响力和可读性。也就是说,这是一套针对一般读者而非专业读者的译丛。所译介的七种图书,都是由日本著名学者撰著的论述日本文化的专业著作。内容涉及日本的意识构造、风土人情、国民性格、文化特征等。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一本为大家熟知的分析日本国民性的经典著作,她的异域文化背景和独到的研究视角是对日本国民和文化性格的一次本质探析。而日本本土学者撰写的类似的著作,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域——这种交叉的学术视野可以多棱镜地折射日本社会与文化。当然,其中的褒美和谥恶,则要靠读者的明鉴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知识精英的再生产
    渐趋平等的战后日本社会
    该倾向在上层白领,即担任专业型工作和管理型工作的白领雇佣人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见到的那样,与其他五种职业相比,上层白领职业者的收入和学历都更高,在实施1955年调查时(即高速增长期开始的前夜),上层白领的概率比值竟高达9.58。
    概率比表示“传承度的差距”,也就是说,在1955年的调查中,能否成为上层白领会因为其父亲是否是上层白领而相差近十倍。换言之,父亲是上层白领的男性成为上层白领,要比那些父亲不是上层白领的人容易近十倍。
    战前的日本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穷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如果不是撞上了特殊的大运,成绩再好也很难进入上流学校,绝对是“努力了也没用”的社会。这种影响直到1955年调查时仍旧残存。可是,到了1965年,上层白领的概率比大幅度降低;1975年以后稳定在4.O左右,与1955年的调查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半(逻辑线型回归分析中通过对概率比的变化进行检验发现,1955年及1975年之后,P值都在0.002以下)。
    同属白领系统的下层白领职业,其概率比也从1955年的4。0减少了一半,1995年为1.8(检验结果,1955年和1995年之间P值为0.001)。下层蓝领,即非熟练蓝领工人,其概率比在1955年高达5.9,下层蓝领的子女非常容易成为下层蓝领;1965年以后则稳定在相当低的2.0左右(检验结果,1955年和1995年之间P值为0.001)。从这些数字看去,就战后社会总体而言,确实显得越来越平等。
展开
目录
序篇 寻找“大家闺秀”
终极标准
出生与成长
由阶层度量社会
可疑的“大家闺秀”
失败的战后体制
日趋崩溃的“全民中产”社会
推翻双重基础
勾画未来

第一章 平等中的疑惑——“业绩”VS“努力”
选拔型社会的理想与现实
四种分配机制
“业绩”VS“努力”
失败者的强词夺理
源于职业的差异
业绩主义与论资排辈
“业绩”的虚实
学历的传承
选拔制度的阴影

第二章 知识精英的再生产——解析阶层化社会
一、“无阶级社会”的神话
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
开放性的测量:概率比、φ系数、开放性系数
迄今定论:“开放的选拔”
渐趋平等的战后日本社会
消解的“中产阶级”
二、封闭的选拔制度
数据陷阱
新中间大众论的错觉
40岁时的职业
“团块代”的逆转
“开放性”泡沫的破灭
上层、中层与下层
知识精英的再生产
“学历社会”的实质

第三章 选拔型社会的空洞化——脚跟不稳的巨人
一、“战后阶层化社会”的终结
差距未曾缩小
代际不平等的激化
隐形化的上层白领职业再生产
跨越白领与蓝领的职业边界
一国一城之主
保护渠道的丧失
何谓“战后阶层化社会”
“可能性中产”的终结
二、新阶级的出现
出身差距的变化趋势
封闭化的上层白领职业
“知识阶级”的诞生
开放的动力与封闭的动力
经济的发展与差距的固定化

第四章 日落西山的“全民中产”社会——自行毁灭的系统
选拔内涵的变化
名存实亡的“责任”
日本选拔制度的特殊性
自我否定的精英们
成为“协约”的学历批判
“团块代”的转折
彻底崩溃的体制信任感
变成上层白领后距离依旧
“没有努力意愿”的社会
新希望:上层蓝领的归宿
重组“战后阶层化”社会

第五章 实现机会平等社会的途径一效率与公平
一、重组日式产业社会
市场主义的势力范围及其局限
四个课题
专家与公司相辅相成
“克里斯玛美容师”机制
市场的欲望与市场的伦理
由专业蓝领职业到专业白领职业
重组“公司人”
选拔型社会的多元化
教育改革的神话
代际不公平问题
二、女神的天平
“信息读写能力”与父母职业
“信息化”加剧不平等
个人的底线与市场的底线
单薄的“实力本位”信仰
机会平等只能“事后”知晓
二十年之后的表现
不确定性的消释机制
机会平等与安全网
走向公平正直的“业绩社会”
尾篇:延长了的后记
[解说1]关于SSM调查
[解说2]关于检验与置信区间
[资料]
[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