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26182
  • 作      者:
    侯艳兴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侯艳兴,1979年2月生,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复旦大学历史系。现就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尤其足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和社会性别史。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解构传统的“压迫一一解放”的妇女史观,力图揭示近代上海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女性自杀的社会性别意义。透过《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可以观察到,女性自杀具有复杂的面向,一方面,女性自杀并非天生的,而是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女性自杀并不总是受压迫的结果,因为两性都受到了社会性别权力的规训。在社会性别机制中,自杀既可以是权力的结果,亦可以是权力运作的体现。 中国女性整体受压迫吗?女性自杀是不足受压迫致死,或者以死反抗呢?女性是不是受男性压迫,女性自杀是不是受男性压迫致死的结果?
展开
精彩书摘
  (四)自杀年龄的统计——两性相比,女性自杀者比男性自杀者更趋年轻化。
  自杀和年龄是很有关系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思想,人生经历由幼儿至老年,思想因年龄不同而有异,所以三者之间关系也极为密切。在童年时代,是没有死的观念的,天真烂漫,而且他们连自杀的方法都不知道。不过童年确实存在着自杀,有的是因为受了继父母的虐待,有的是受了养父母的虐待,有的是因父母早就弃世依食于亲戚而受其虐待。[58]童养媳遭到公婆虐待而自杀这种案例在上海也是很多的(在第四章有详细论述)。还有一种儿童自杀,与其说是自杀,还不如说是被杀,那是因为母亲在自杀之前,常常要让子女自杀,或者杀死自己的子女。
  人到了青年时期,自杀开始增多。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青年本身处于具有攻击性的时期,容易冲动,对待社会应激事件难以保持客观冷静。另一方面,转型时代的青年缺乏一种完善的人生观。朱锡昌认为自从新学人华以来,新思潮一天比一天膨胀,文化运动也一天比一天高涨,这应该是好现象。青年人的脑筋又是变化最快的。他们对于一切的旧思想、学术、制度、习惯、信条等,都怀疑起来,于是便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信仰。[59]20世纪30年代中国旧有的制度被改变,取舍之间显得异常混乱,外来思想的传播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显得支离破碎,受全社会承认的价值观、人生观很难树立。青年人开始变得迷茫和不知所措,有些人通过毁灭自己来解决现实的苦痛,这就是“时代的苦闷”。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上海城市特质与女性自杀问题
二、以往鉴来: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知彼而后知己:学术史回顾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史料选择与概念阐释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会性别理论的借鉴
第一章 女性自杀的特点与类型
一、历史上女性自杀现象的简要回顾
二、女性自杀的特点:一项计量考察
三、女性自杀的类型

第二章 恋爱问题与女性自杀
一、过渡时代:“自由恋爱”与“父母之命”
二、爱情的考验:情死与失恋自杀
三、马振华自杀个案研究
四、传统与现代:性别观念的变迁

第三章 婚姻问题与女性自杀
一、转型时期:婚姻形态与非婚状态
二、阮玲玉自杀个案研究
三、社会环境与个人性格:阮玲玉自杀分析

第四章 家庭问题与女性自杀
一、新旧更替:“大家庭”与“小家庭”
二、身份与性别冲突:家庭纠纷

第五章 社会问题与女性自杀
一、青黄交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二、苦闷与彷徨:从家庭到社会与从社会回家庭
三、旧女性与新女性:性别、阶级与国家
结语:转型时期的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社会性别视角下的
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