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核酸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致力于研究基因的体外分离技术。但是,由于核酸的含量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DNA的体外操作。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瓶颈问题,使该技术成为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分析的根本性基石。
PCR技术是由美国科学家穆利斯提出的一种体外简化条件下模拟DNA体内复制DNA快速扩增的方法,此技术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在以后的几十年里,PCR方法被不断改进:它从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发展到定量测定;从原先只能扩增几千个碱基对的基因到目前已能扩增长达几万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到目前为止,PCR技术已有十几种之多,定量PCR是在定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核酸定量技术。自1985年Saiki等首次描述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以来,因其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今各种各样以PCR为基础的DNA序列的扩增和控制方法得到了迅猛发展,几乎已应用于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但在许多情况下,研究者们已不再满足于得知某一特异DNA序列的存在与否,他们更着眼于对其进行精确的核酸定量。因而,借助PCR对基因快速、敏感、特异而准确的定量成为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研究、转基因研究、病原体定量检测、药物疗效考核、疾病分类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药验证等领域。下面,我们将走进这项“革命性”的生物技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