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不断干扰和破坏,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未来这个已经拥挤不堪的地球可持续发展的要害。据IPCC第四次报告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v,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在高排放情景下,预计到21世纪末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再增加1.1~6.4℃;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m;全球降水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但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降水减少,酷热、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所有这些变化正逐渐接近并有可能超出地球系统的正常承载阈值,伴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扩展到更大的空间范围,从而诱发全球变化的正反馈效应。最近完成的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发现,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评估的24项生态服务中,有15项(约占评估的60%)正在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和退化将对人类福祉产生重要影响,威胁人类的安全与健康,直接威胁着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生态系统更不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在加重。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化,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重大生态问题突出。据林业部门调查,2005年底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1%,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仍然严重,土地沙化发展态势严峻。研究表明,20世纪60~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1560km2,80年代平均每年扩大2100km2,90年代以来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据1999年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表明,我国水蚀面积为165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7.2%。虽比20世纪80年代减少14万km2,但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野生动植物面临严重威胁。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到了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濒危脊椎动物有398种,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258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入侵生物不断传人我国并迅速扩散,外来有害生物致灾频繁,成为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目前,入侵我国的危险性农林有害生物已超过400种,其中造成较大危害的100余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我国已发现50余种。当前,我国是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形势十分严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