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97532
  • 作      者:
    葛全胜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详细描述了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内容有秦汉以来中国各朝代温度和干湿(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植被和水体变化过程,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影响。<br>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可供有关决策部门,地理学、气候学、历史学、经济学以及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科教人员、高年级学生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分属29种动物(德日进,杨钟健,1936;杨钟健,刘东生,1949)。其中,中小型的獐和竹鼠是亚热带动物,目前只分布在长江流域,而獐活动的最北地域在陕西和甘肃南部。大型的犀牛和象等动物目前仅存在于热带地区,历史时期它们出现的地域要比现代广,但其成群的活动都不超过亚热带北界(“兕”是卜辞中常见的动物名称,指的是犀牛,这说明当时商都附近的田猎区内和邻近地区经常有犀牛在活动。卜辞中另有大量关于猎象的记载,说明殷商王者的田猎区内存在成群的大象,而田猎区的位置就在太行山以南,今天的河南沁阳一带)。貘和圣水牛在中国已经绝迹,现生种仅见于东南亚的热带低地森林中。另外,安阳殷墟动物遗存中还可见到雉科的原鸡和鲟鱼这两种南方动物,前者目前分布在云南、广西、海南等南亚热带地区的山地中;后者的具体种属不详,据推测当为中华鲟或达氏鲟之一,而这两个种属的鲟鱼均产于长江流域。1975年,殷墟遗址中发掘出一具食器铜鼎,其中除了装有粟外,还有不少的果核,据对其尺寸和表面特有沟级和凹点的分析,当是梅子的果核,证明当时商都附近有梅树生长。现代中国野生梅的分布北界大致西起西藏通麦,东北延至四川松潘、广元,甘肃、陕西南部,然后经湖北罗田,安徽黄山,江苏宜兴,浙江昌化、四明山,抵于东海海岸(张秦英等,2007)。满志敏(2009)据此推测,当时商都应具有亚热带或邻近亚热带的气候条件,至少与现代亚热带北界的淮河至伏牛山一带相当。<br>    ……
展开
目录
自序<br>第一章 史前中国气候变化<br>第一节 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br>一、第四纪冰期一间冰期气候旋回<br>二、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br>第二节 第四纪中国气候变化<br>一、现代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演变<br>二、冰期一间冰期旋回在中国的表现<br>三、末次盛冰期中国气候格局<br>第三节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br>一、气候变化的阶段性<br>二、千年周期与突变<br>三、大暖期气候格局<br><br>第二章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br>第一节 气候变化基本特征<br>一、4.2~4.0kaBP气候事件<br>二、夏一早商暖期(4.0~3.5kaBP)<br>三、中商冷期(3.5~3.3kaBP)<br>四、殷墟暖期(3.3~3.1kaBP)<br>五、商末周初气候突变(3.1~3.0kaBP)<br>六、西周早期暖期(3.0~2.85kaBP)<br>七、西周中晚期冷期(2.85~2.7ka。BP)<br>八、春秋暖期(公元前770~前476)<br>九、战国温凉(公元前475~前221)<br>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夏商周文明演进<br>一、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4.2~4.0kaBP)<br>二、大禹治水(约4.0ka。BP)<br>三、夏朝建立(约4.0kaBP)<br>四、中商不稳定与殷人屡迁(3.5~3.3kaBP)<br>五、周克商及长江流域青铜文明衰落(3050aBP)<br>六、西周灭亡(2.85~2.7kaBP)<br>第三节 冷抑暖扬的文明韵律<br><br>第三章 过去2000年全球温度变化<br>第一节 过去2000年北半球温度变化<br>第二节 过去2000年南半球温度变化<br>第三节 过去2000年南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异同<br>第四节 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重建结果的不确定性<br><br>第四章 秦汉以来中国气候变化基本特征<br>第一节 温度变化<br>一、总体特征<br>二、区域特征<br>三、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br>四、温度变化重建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br>第二节 干湿(降水)变化<br>一、东部季风区<br>二、西部地区<br>三、干湿变化周期与突变<br><br>第五章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br>第一节 气候变化与农业经济<br>一、对宜农土地的影响<br>二、对作物兴废与耕作制度的影响<br>三、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br>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社会动乱<br>一、历史战事的统计特征<br>二、气候变化对历史战事的影响<br>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人口增减、迁徙<br>一、人口数量变化<br>二、人口迁徙<br>第四节 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的兴衰迁徙<br>一、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br>二、气候变化对游牧民族迁徙的影响<br>第五节 气候变化与中原王朝的兴衰<br>一、中原王朝“治乱”分期及其特点<br>二、气候变化对中原王朝兴衰的影响<br><br>第六章 秦汉:六合春煦的朝代<br>第一节 冷暖变化<br>一、 东中部地区<br>二、西北地区<br>三、青藏高原<br>第二节 干湿变化<br>一、华北地区<br>二、华中地区<br>三、华南地区<br>四、西北地区<br>五、西南地区<br>第三节 水体与植被的变化<br>一、水体<br>二、植被<br>第四节 农业系统的变化<br>一、灌溉工程的兴衰<br>二、种植业结构的变化<br>三、粮食亩产的变化<br>四、耕地面积的变化<br>五、粮食价格<br>第五节 政局治乱和人口变化<br>一、政局治乱<br>二、人口变化<br><br>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徘徊于霜霾下的乱世<br>第一节 冷暖变化<br>一、东中部地区<br>二、西部地区<br>第二节 干湿变化<br>一、时间特征<br>二、分布格局<br>第三节 水体和植被的变化<br>一、水体<br>二、植被<br>第四节 农业系统的变化<br>一、农牧交错带推移<br>二、粮食亩产波动<br>三、粮价变化<br>四、麦菽南移<br>五、农业生产技术进步<br>第五节 人口、战争的变化<br>一、人口增减与迁徙<br>二、战争多寡与南北朝战术<br>第六节 寒食散兴衰、北魏迁都、楼兰古国衰败<br>一、寒食散服用兴衰<br>二、北魏迁都洛阳<br>三、楼兰古国衰败<br><br>第八章 隋唐:盛世悄随流火去<br>第一节 温度变化<br>一、隋初至中唐(公元581~740):气候温暖<br>二、唐朝中后期(公元741~907):气候转冷<br>第二节 干湿变化<br>一、东中部地区<br>二、西部地区<br>第三节 水体和植被的变化<br>一、水体,<br>二、植被<br>第四节 农业系统的变化<br>一、水利工程<br>二、种植制度<br>三、收成<br>四、粮价<br>第五节 人口变化、经济重心南移<br>一、人口变化<br>二、经济重心南移<br>第六节 战争、疆域盈缩<br>一、战争<br>二、疆域盈缩<br><br>第九章 北宋:暖干的朝代<br>第一节 冷暖、干湿基本特征<br>一、冷暖变化<br>二、干湿变化<br>第二节 植被变化与黄河迁徙<br>一、植被变化<br>二、黄河迁徙<br>第三节 水域变化与海塘兴修<br>一、水域变化<br>二、海塘工程兴修<br>第四节 农业的变化<br>一、小麦和甘蔗的种植<br>二、占城稻的引进<br>三、牛疫的发生与传播<br>第五节 熙宁变法、民变、西夏兴亡<br>一、熙宁变法<br>二、民变<br>三、西夏兴亡<br><br>第十章 南宋、元代:中世纪暖期向小冰期的转变<br>第一节 冷暖、干湿基本特征<br>一、冷暖变化_<br>二、干湿变化<br>三、中世纪暖期向小冰期转变<br>第二节 江南农业的变化<br>一、占城稻的推广和江南水利田开发<br>二、稻麦二熟制的推广<br>第三节 人口变化、经济重心南移<br>第四节 蒙古帝国西征和衰落<br>一、西征<br>二、衰落<br>第五节 元代禁酒<br><br>第十一章 明朝:小冰期前半段<br>第一节 冷暖变化<br>一、东中部地区<br>二、西部地区<br>第二节 干湿变化<br>一、时间特征<br>二、空间格局<br>第三节 水文、植被变化<br>一、水文变化<br>二、植被变化<br>第四节 农业系统的变化<br>一、农业种植制度与结构<br>二、农牧交错带北界<br>三、粮食收成<br>四、粮价<br>第五节 疫病、战乱、人口变化<br>一、疫病<br>二、战乱<br>三、人口变化<br>第六节 中医、避灾祭祀<br>一、中医<br>二、避灾祭祀<br><br>第十二章 清朝:寒冷的朝代<br>第一节 温度和降水基本特征<br>一、温度变化<br>二、降水变化<br>第二节 极端气候事件<br>一、旱涝灾害<br>二、高温、严冬等其他气候灾害<br>三、光绪“丁戊奇荒<br>第三节 水域、植被的变化<br>一、水域<br>二、植被<br>第四节 柑橘和双季稻种植<br>一、柑橘种植的衰落<br>二、双季稻的推广<br>第五节 农业收成和粮价<br>一、农业收成<br>二、粮价<br>第六节 清朝后期社会动荡<br>一、太平天国运动<br>二、其他农民起义(捻军、西北回民和义和团)、辛亥革命<br>主要参考文献<br>附录一天干地支对照表<br>附录二中国历朝起止时间表<br>附录三缩略语<br>附录四秦汉以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图<br>图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