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1915—2007),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冬赴英,1940午和1945年先后获得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底回国后历任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原子能所、高能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理论物理所所长,曾多次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及其研究生院授课。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首批院士。
他早年在英国从事固体理论、量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的研究。回国后,他领导了我国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工作,在固体和统计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
彭桓武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2)、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5),“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为了表彰彭桓武在理论物理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为中国科学研究所作的贡献,2006年6月13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永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命名为“彭桓武星”。
徐锡申,1924生。199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1954年至1960年在西北大学物理系工作。1960年初调至九院九所,长期参加和负责国家重点工程物理项目中物质的物态方程和辐射性质等课题的理论研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曾多次讲授"量子统计物理学"的研究生课程,著有《实用物态方程理论导引》,另有译著多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