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清代的政治结构及其变化
一、清代中央的政治体制
二、清代地方的政治体制
三、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裂变
四、晚清政治体制的初始调整与代谢
第二章 中国新生社会力量的成长
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阶层区分
三、工人阶级的成长及其个性特征
四、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
第三章 清末主要的社会政治思潮
一、维新变法思潮
二、旧式农民战争思潮
三、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四、国粹主义思潮
五、无政府主义思潮
第四章 孙中山、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一、从处境孤独到众望所归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核心
第五章 清王朝的末世改革
一、“变法自强”的新政改革
二、“起衰弱而救颠危”的预备立宪
三、国会请愿运动与宪友会的成立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制度的开创
一、武昌起义与全国响应
二、民国的建立与民主共和制度建设
三、四部省制约法及其同异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七章 民初政团政党的样态
一、同盟会的分歧与分裂
二、民初政团政党的分合与演进
三、民初政团政党林立的原因及特点
第八章 民主共和制度的蜕变(上)
一、袁世凯与北洋军阀集团
二、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体制
三、参议院风潮及其构成的变化
四、内阁风潮与责任内阁制的变质
第九章 民主共和制度的蜕变(下)
一、第一届国会的选举与召开
“二次革命”前后的政情经纬
三、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帝制自为
四、讨袁护国战争与袁世凯的败亡
五、民国政治的基本走向
第十章 清末民初政治综论及当代反思
一、非规范性政治权力的多元化与分裂型政治
二、军阀上升为政治斗争的主角
三、民主共和制度缘何蜕变
四、民主政治与政治参与
五、关于两种社会变革的主张和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在从事中国近代史(1840-1949)和中国当代史(1949-)教学与研究的同时,对中华民国政治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如饥似渴地研读,略有心得之后,便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一门新的选修课,名之日“民国政治史”。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政治体制改革也由呼唤走到了前台。出乎我的预料,选修这门课的,除了历史专业、考古专业的学生外,还有哲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至理科的学生,连续多年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的。这就给了我充分的信心和力量,促使我更为深入地涉足这一领域。《清末民初政治研究》,可以说正是这种边教学边研读的一个阶段性的学术成果。
展开